藏地三部曲之二——《悲悯大地》
(2010-09-16 22:23:00)
标签:
范稳《悲悯大地》西藏文化 |
分类: 读书 |
《悲悯大地》是范稳继《水乳大地》之后的藏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六年前。我用了几个断断续续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小说——怎么说呢?
小说有点类似神话,皈依佛门的阿拉西变成了洛桑丹增喇嘛,瞬间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心灵转变(由复仇者成为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喇嘛),这是“顿悟”吗?有时,作者阐示的很好,将现实俗世与心灵神界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时,又有人为解释的斧凿感(如翻版现实的那场东西岸的杀戮就像诠释弱肉强食的世界一样)。
在澜苍江东、西两岸的巫师斗法上将鬼魅气氛渲染得太浓了,减损了小说的艺术性。“回阳人”都吉的灵魂一节以及白马坚赞头人死于梦中的毒箭写得很好,活佛的话在点题:怨冤相报无止无休,惟有弃恶向善才能修成正果。贡巴活佛面对扎西平措欲毒杀洛桑丹增喇嘛一家的奶渣,演出了一幕庄严的死亡。
在喇嘛苦修的历程中,数次面对亲人的死亡,他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丧身野兽之口而信守不杀生的戒律——这种残忍的修行怎么能是人该信仰的呢?它只能把人变成非人啊!
看到末尾,“佛、法、僧藏三宝”战胜了“快刀、快马、快枪藏三宝”,迎来了“翻身、自由、土地新藏三宝”,虽在诠释,却写得激情洋溢,虽假而真,比前边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更具艺术性。
这部书使人联想起《西游记》,还有神、人、英雄交响的史诗。磨难使人坚忍,长期的坚忍通向神灵,可小说最后似在昭示平凡才是真,或者说现代化已经将神性消融,即使是雪域高原也平庸了,人就更是如此了。
作为凡人,我想不透书里所说的修行于生活中的人有何意义,我只求把世事看开些、心性平和些就行了。那经年累月的长头令人尊敬也使人胆寒,我不相信只有这样的苦修才能成其正果。人活着求得简单的幸福即可,能安于平淡,有颗平常心就能活得很好,何苦折磨自己呢?拿骑车而言,因为有乐趣融于其中,还能锻炼身体,才使我数年骑行而忽略其苦的。苦行僧般“神圣”地活着,值吗?真吗?
其实,这部小说就是告诉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像大地一样悲悯,人才能救赎自己、才能有天人合一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