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之即难得读书
(2010-02-15 19:57:28)
标签:
薛涌北大批判杂谈 |
分类: 读书 |
每一天的清晨总是在运动中开始的,太阳须待到八点钟才能跃过前楼投过来她的第一抹光芒。冰凉的阳台因为跳跃而可以忍受,更可喜的还有窗外的猫、狗让我开怀而大放童心。动物时而会在瞬间教我开悟,用它们的行动和身段,告诉人所不及于它的地方。
孩子们要很晚才能起来,这也是一天里宁静的时候。他们的安逸我不以为是幸福,灌满了蜜的生活会使人发腻。我不认为吃点儿苦就是不幸,人生早年过段不富足的日子其实是笔财富。我感谢命运让我在不知“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时让我被动地运动着:数不清的劳动、两头儿不见日头的跑通勤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早期的锻炼,虽然单薄了点儿但打下了底儿。再看现在这些孩子,自身懒沓沓地不愿动弹,外界又没有强迫的环境条件;我们这些大人是有责任的,太能惯他们,替他们做的太多了,使他们达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地步。这八个字原本是夸张的说法,现在夸张已变成现实了——我为他们将来的身体心有不安,正如替他们的未来怀有忧虑一样。我这是害上“老人症”了吗?,是在杞人忧天吗?也许,在她们眼里,我这是不合时宜呢。
太阳只一个时辰就扭脸告别了我家,悭吝而显得弥足珍贵。外面可是阳光灿烂,不过据说很冷,风闹的。家里的人出去了,只我与父亲在家。父亲看晨报,我看书。嘴是吃饭的,没吃的肚子会饿;眼睛是吃字的,没字可吃最难过的不是眼睛,因为饿的是心。
草草看完薛涌的《北大批判》,后面不如前边,重复、拼凑的东西时有所见。薛涌的观点很明确,对于中国的大学主要认识有三:1、盲目扩招,降低了生源素质,也降低了大学水准;2、发展专科,走学院化的培养“蓝领”之路;3、大学应该立足本科教育,撤除大多数博士点,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培养自己的博士。
我更关心的是在当今的大学里该怎样学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书的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我很赞赏无论文理均应先读人文的观点,这很契合我的“大学重在学方法,多涉猎、广见闻、奠基础”的想法。我希望薛涌在北大的一些经历和在美国的某些具体感受(如参加社团、做义工、多读多写等)能感染孩子们,可是此书从大庆到哈尔滨、又被带到北京,她们是一页未动,白瞎了我的一片热情,她们醉心的是游戏、网聊,看看畅销的历史就算读书了。唉,这本书她们不必全看,简要地看看就可以,相信会有收获——可她们不相信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