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拈花寺

(2009-12-19 22:50:40)
标签:

北京

拈花寺

大石桥胡同

旅游

分类: 北京
   

12月12日的北京晚报登载了拈花寺发生火灾的报道,使我想起几年前我曾两度在这座古寺前驻足,并写下一篇文字,现录于下面——

 

旧鼓楼大街拓宽以后,两边的平房四合院都作了门面上的粉饰或新修了门脸,出现了不少面街的老式暗朱对开门,上头漆着一些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门联。虽然还有一些房子不太像样,跟被砍掉了膀子似的露着断壁残垣,只要门一敞开,立即露馅,都是破烂的大杂院;总的说来,乍看上去却也添了些旧京的意思。

我这儿想说的是,大石桥胡同里有座庙,叫拈花寺,以前曾见到过一回,因没太细看,把它当成胡同里的常见的那种小庙了。这次我站在挂着人民大学印刷厂牌子的61号院门口往里一瞧——嘿,敢情拈花寺并不小,里头好几层殿呢。我没进去,不知里边是什么样,据说这座寺院保存还挺完整的。眼下院里的那些殿都成了厂房或人呆的地儿了。山门殿的前边加了道简陋的铁栏杆,八字影壁间安了些健身器材,经常有上岁数的人在这儿活动筋骨。

拈花寺的山门殿不大,三小开间,歇山顶筒瓦屋面已是黑里泛白看不清本色了,方椽梁檐上的漆全掉了,露出糟朽的痕迹。山门殿的墙体刷了青灰,正中的券门两旁雕花石窗及门额刷成白色,还能清晰地看出“敕建拈花寺”五个字。整个山门透着古旧、真实,不像有些庙漆得红红火火的,一瞧就透着俗与假。

拈花寺建于明万历9年(1581年),由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皇太后的懿旨兴建的,当时叫千佛寺。到了清雍正12年(1734年)重修后,才改名为拈花寺。

万历皇帝就是十三陵定陵的墓主朱翊钧,当皇帝一开始还算有点儿作为,后来就纵情声色、懒于朝政成了个昏庸皇帝了。他有个信佛的妈,就是那个李太后。这个太后可没少建佛寺,京城里光我知道的就有宣武的长椿寺及八里庄的慈寿寺都是为她修的,至于全国各地还有不老少。建拈花寺时万历皇帝刚十八岁尚未亲政,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大臣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手里。明时太监当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这个冯保没有历史上魏忠贤名声大,但当权时也气焰冲天。他从万历皇帝小时候就陪伴左右,加上生母太后的宠幸,曲意逢迎太后的意思。老太太念佛,他就大肆为其修庙,耗费了不少国库帑银。看眼前的拈花寺破旧若此,从规模上可以看出当年它是座香火极盛的寺院,破败衰落以后,民国十五年还办过小学,再后来寺里为了生计度日,也办停灵暂厝、承办丧事的业务。北洋军阀吴佩孚在1940年被日本人害死后,即在此停灵,直到光复后才葬到了玉泉山。现在就是您看到的,成了人民大学的印刷厂了。

隐在胡同里的拈花寺见证着京城的过去,上百年来不知演绎过多少千奇百怪的故事,大多失落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站在拈花寺前,我反复琢磨的是雍正改名拈花寺的因由,这比叫千佛寺、万佛寺什么的强多了,带着动感,透着文气雅致。明朝的皇帝可能因太祖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出身坐下的江山,历代皇帝普遍没有清朝皇帝有文采,更没有康雍乾的盛名了,这从寺名亦能见出一斑。我的学问捉襟见肘、不值一提,到了也没弄明白“拈花”的真意。

我在这儿停留的功夫,有一个老头和一个三十啷当岁的男子走过来,在山门对面的照壁(现已是住家的后房山)前鼓捣着几根竹杆和很大的细丝网。他们把两根竹杆接长插在地上,将网挂在杆上挑起来。他们张开的网差不多跟山门殿一样宽,像个足球大门似的。我从没见过这玩艺儿,一问方知是要粘鸟。这一准是偷着干的,政府是不让私自捕鸟的。老北京有很多玩的东西,像架鹰逗蠼蠼儿如今玩不了了,遛鸟养鸽子的还随处可见,今天又让我撞见粘鸟的,觉得新鲜。瞧着那张大网,不到近处根本看不见网眼,鸟撞上了还真跑不了。不过在这狭窄的胡同里,哪儿粘鸟去?我呆的这一会儿可是没见有鸟飞。

张网可有鸟?欲拈却无花——走吧。

京城拈花寺

京城拈花寺

我要说明的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将“大石桥胡同”称为“大石板胡同”,可能是个

错误,我想这个老胡同不会轻易地改变名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末世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