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院重温

(2009-09-18 09:50:07)
标签:

哈尔滨

电工学院

理工大学

杂谈

分类: 随笔

昨天上午没事,我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院内漫步。

我上学那会儿这里叫哈尔滨科技大学(简称科大),后来它与我们电工学院以及机电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为今天的理工大学。这里是西区,电工学院是东区。我走了一会儿,心头一动,便坐车去了东区——我的母校小院。

小院重温

   (15楼上俯瞰下面的运动场,不知可是当年上演电工、科大足球大战之地)

曾经是动力之巅的主楼现在淹没在楼海里,不过粉刷之后也挺像样子。我在主楼里转了会儿,温故了几个我学习过的教室。几个大合班教室的后门早已堵死,现在的学生没法像我们一样从后门悄悄地来或偷偷地溜了。这一侧的楼梯原来就静,现在更没人来了。上到最高处,地下躺着一只死去的燕子。所有教室的窗子都换了塑钢,门板简单地包了铁皮,而管理层的办公室则一律是防盗门。

小院重温

                (主楼,我班教室在三楼,已被高架桥挡住)

小院重温

        (右边的门是我曾经学习四年的教室,现已与左边的打通)

运动场更加地小了,跑道内的足球场地长了杂草,那座二层的主席台还是原样没变,它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可能纯粹是财政方面的原因。我们曾把足球踢到房上,梯子是用不着的,我们的形体有如猿猴,三爬两拧便可以爬上去。那些单双杠疑似从前,我却早已不能在上面运转如飞。过去的车库和曾经是校办工厂的地方现在盖成了住宅楼,学生公寓还是红砖楼,变化的只是门窗由塑钢取代了木框。我住过的三宿舍门口,散发着一股药水味儿,看门的妇女说这是为了预防“甲流”。她以前在食堂工作,而我一点也没有印象了。从她嘴里得知,黑大已确诊了四十多起H1N1病例,已经封校——怪不得我看到那么多学生戴着口罩呢?戴口罩的毕竟是少数,属于那种对自己的体质不自信的人。

小院重温

    (工字楼与一字楼间有许多这样的老柳树,在这一棵下面曾倚坐过一个年轻人半

夜裹着军大衣痴望夜空祈求诗意——现在决不会有这样的精神病了)

小院重温

      (给我们以足球欢乐的球场,冬天它变成冰场,我们在这个幸存下来体育房

里借冰刀、开刃、上冰,摔一个跟头、来一阵笑声......)

小院重温

 (一~四学生宿舍,现叫学生公寓,左侧没进镜头处的校办工厂变成了五公寓)

小院重温

              (我的三宿舍,门已换,而门窗的砖饰依旧)

小院重温

     (这里是上第四节课时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两棵老柳好生熟悉!)

小院重温

   (以前我做梦也想不到这里会变成这样,黑乎乎油腻的圆桌旁我们也吃得热火

朝天,乐此不疲地与“卖饭的”发动战争——我们昔日的“敌人”都哪去啦?)

小院重温

     (永远的印象:踢球后拿着暖瓶到这儿打生啤、吃夜霄的地方)

小院重温

  (模样依旧的"电工学院"教工住宅楼,我相信老师们早已不会住这样的楼了)

在小院里我一直注意观察四十岁往上的人的面孔,但没发现一个“面恍儿”的。老人儿跟太阳下的水分一样蒸发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我想不会有多少人像我这样,隔段时日便跑回故地留连一番的。

小院的后面是烈士陵园,对我来说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28年前,一队新生列队到此接受教育,汪亚臣、陈翰章两位将军的遗首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至今难忘。此刻的陵园里只有两个打扫卫生的老头,还有一个就是我。最后出门时,我遇见一伙抬着花圈前来祭奠英烈的年轻人。

小院重温

小院重温

小院重温

             (躲不开、避不开的汽车能不能远离肃穆之地?)

小院重温

                            (英名录)

小院重温

                           (朱瑞将军墓)

小院重温

小院重温

小院重温

        (不管他们怎样看待这一形式,尊敬先烈毕竟值得嘉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