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鲁迅
(2009-04-21 11:50:46)
标签:
梁漱溟鲁迅《呐喊》杂谈 |
分类: 读书 |
前天晚间值班,暖气早把我书房里一地的水蒸干,屋里热得如同蒸笼。如此燥热怎生得过?这座楼里有的屋热、有的屋凉,热得难受,凉的又冻得慌,听值班调度一讲觉得这个问题竟不太好解决。我打了一桶水泼于屋地,让门窗大开着,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消解燥热。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竟看起了《梁漱溟自述》,其中《我的自学小史》篇内有一段有所感触:“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能发见问题,任何细微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象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而环境见闻(读书在其内),生活实践,则是它的滋养资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系统。”
数十年前的人写的白话文,有些词句跟今天不太一样,读起来不是那么顺溜,像今天的小孩说的天真话似的。
昨天,我将梁漱溟丢在一边,随手翻开了鲁迅的《呐喊》,不想这位旗手占据了我的一天。
作学生的时候学习鲁迅的课文,大多都是似懂非懂的,比如对《风波》里的七斤为什么丢了辫子引起那么多的人的恐慌、辫子跟皇帝坐龙廷又有什么关系了等等。今天拿起这些30年前学过的文章进行重温,端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单是“重温经典”,而且捎带着伴有忆及往事的怀旧情绪,更可以用现在的眼光、自己的理解来品读鲁迅了。
鲁迅《狂人日记》的篇头小引有点儿像《红楼梦》前的“假语村言”,记得中学时翻译文言文时曾有出过此题,当时还不知道是鲁迅的文字。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故乡》谈不上小说,更像是散文、随笔、记事的一类。《社戏》没有搀杂社会现象,把童趣写得颇有天籁感,可以给孩子们看。那时的乡村真是宁静啊,放在今天,大人们就是打死也不敢让一些孩子摇着夜船去看戏。这样的小说在鲁迅的作品里是不多,也不是主流。
《药》、《孔乙己》、《阿Q正传》绝对是鲁迅作品里的极品,在文学史上能占据一席的。不过,《端午节》、《头发的故事》、《明天》只是描摹了当时的社会情状,论起艺术性来就很是平庸了。《兔和猫》这样的无聊之作只因为是出自鲁迅笔下,再“上纲上线”也只能归于“对生命无常的慨叹”了。《白光》在鲁迅小说里不太有名,写的晚清科考的悲惨故事,一般,更有名的该是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被神化得太久了,让人以为他写出的字字句句都是“革命的投枪”因而造成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印象。
鲁迅笔下的那个混乱的年代的确让我觉得做一个清醒的、纯粹的、或者哪怕是做个单纯的平民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在其中彷徨、困惑、无所适从,那种寻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令我不寒而栗——活在太平年代里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