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雪各人自扫门前雪文化 |
晚饭后从来不在屋里呆着,走到外面,但见楼区的路上有很多铲雪的人。
雪还在无声地下着,只在路灯影里雾般地飘,脸上却感觉不到。
铲雪的人嘴里咒骂着,手里加着劲儿地往路两边扬雪。物业将各区的路面按段划分给环卫人员,该段的卫生就全由该人负责,即使下雪也不会额外加钱。雪的普降不会使钱增多而只会增大他们的工作量,干不过来连家人都得来助阵帮忙。雪对他们来说决不是孩子心里的乐园,更不是某些人眼里的诗,只是老天给他们增加的麻烦。我闲来无事,帮他们干了一会儿,挥着铁铲“震”得路面上的冰甲大块大块地裂开,然后将这些破碎后的雪块儿推到路边。从小到大我没少干过这样的活儿,更能理解人们的牢骚。如果把一件繁重的活儿让少数人来干,一旦工作量加大,没有怨言那才怪呢。
我干了一会儿,走在去书房的路上,心里想着除雪这件事,为何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呢?养尊处优的人看雪是个新鲜,干活行路的人决不会觉得雪是美的,而是冷的、累的、可恨的!以前我曾在写哈尔滨时提到过城市除雪的感想,此时更是颇多感触。如果让还孩子们来铲雪(当然不会有过大的劳动量),他们会热火朝天地玩着就把活儿干完了,这一点所有从孩子时代过来的人都有体会。那么,现在面对上天飘来的雪,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玩的心态去对待了呢?干渴的大地是多么需要雨雪的滋润啊!离开土地的人太多啦!
在我们生活的社区里,应该像购房时均摊公共场地面积一样地划分一下卫生分担区,当瑞雪飘飘之后,各家各户都该走出来自扫门前雪。这样的话,还会有人叫苦吗?三个人的活一个人干会觉得累,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就是享受啊!不要以为,什么都推给物业就是社区管理的模式。如果不是大的风雪灾害需要进行全社会的动员,正常的降雪我们应该觉得这是上苍给我们一次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该拿着工具走出家门像孩子一样跟雪玩个游戏。如果真能实施这一设想,我当乐此不疲地干份内的活,而且还会帮助年老体弱的人。对于那些确实很忙而没时间扫雪的人,可以掏钱雇人干嘛,这也帮助了那些急需用钱度过难关的人并实现最大的公平。
当然,社会分工可使大多数人受益,但现实不会使分工受益完全合理。我并没有把扫雪一事放大到所有方面,而是仅限于每个小区范围内。我就不相信,这样有诗意的劳动会遭到全面的反对,那只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鼓励寄生虫式的生活。
雪对一些人是诗,对有些人也是苦难。每到雨雪降临人间,瞬间感到不便之后(哪怕我骑车行进在远行的路上),我会希望雨下得再大一些吧,雪再大一些吧,因为我们的土地太干渴啦!哪怕雨雪给工业化生产造成了影响,只要没对农业造成灾害,我就祈祷老天尽量地多赐甘霖吧!别的损失都可以弥补,而人没粮食吃行吗?
最卑微的农民是最伟大的,他们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