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文学/原创感悟随笔迟子建小说 |
今晚夜班。
每值夜班,我给自己定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吃晚饭。
这个夜晚,半拉苹果、一个小梨便是我的晚餐,我盼着这样的晚餐就像盼着一顿丰盛的大餐一样,因为这在一个月内才可能轮到一回到两回。
人靠饭活着,饥饿是绝对该消灭的,可丰衣足食的日子里总是吃得很饱并不意味着幸福,有时会因胃胀而难受,这一点饮食科学已指出了这一点,告诫人们吃个八分饱就行了。我相信偶尔地饿饿肚子对身体并非坏事,从我的体验来讲,空腹会使精神更加精神,偶尔轻松下来的胃会使肉体飞升。这是种不花钱但很少有人愿意去作的享受,我一度也会忍受不住美酒佳肴的诱惑而将这一享受明日复明日。为了抵制诱惑,我像制定步行规矩一样地作出了约束自己的“辟谷”戒律。我相信我能做到的。
这种享受都是在夜晚,一个人躲在书房里独自品味。每晚必饮的酒偶尔地停上一次,脑子不靠酒精的刺激进入兴奋状态,好让心灵平静地把进入眼底的每个文字吮出原汁原味来,生发出一行行新鲜的气泡,幻化出一幅清清爽爽的境界。
一连数日,我都在读迟子建。
一小天的时间,看完迟子建一部新的中篇小说《起舞》。小说以我熟悉的哈尔滨为背景,讲的是一个叫“老八杂”的地方发生的故事。故事保持了女作家一贯的优美笔风,但我觉得她太刻意于这种美反而有损生活的真实了,让人沉醉在过去的怀恋和感伤里,这不像是哈尔滨人的性格。总之,这仍是部不错的小说,但比起获奖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有很大差距了。
《沉睡的大固其固》这个短篇是第二次看,质量一般而调子悠缓。中篇《向着白夜旅行》带着梦幻的色彩,将几件事串连起来表达出了情绪的流动,揭示生命于世界该取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说,对生活的思考层面加深了,小说水平进一步提高。当酸着两眼(累的而非感动)看完《白银那》夜已经很深了,迟子建这几篇小说就跟爬山一样,欣赏性和质感越来越高。综观这些小说,都涉及到死亡,对死的感触、思考。《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里的魔术师、画匠之死、矿难之死,《起舞》里的数人之死以及丢丢向死神飞去的意象,《沉睡的大固其固》的迷信老太之死,《向着白夜旅行》里神秘的沉船、凶杀之死,特别是《白银那》的卡佳之死,都可看出作者意欲从人生的悲观中突围的挣扎,生是从死中诞生的。这就契合了人生永恒的命题。
《原始风景》是一幅北国风情画,作者以优美并忧郁的笔调浓浓地涂上一层迷人的色彩,使人久久地品味着那过去的失去的记忆。迟子建应该是个静极且忧郁的人,她的文字绝无张扬之气,永远跟她写的江水一样平静地流着。你看她的《岸上的美奴》,用那么淡然的口气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弑母故事。在她的每篇小说里,都有死神的影子,却没有恐怖丑陋的感觉,反而是那么的美。
迟子建的短篇《逝川》写得很美,泪鱼的故事如逝去的民谣,不知今天还有没有?作者特地起了“逝川”这个饱含深义的河名,吉喜老太从年轻到衰老这一通常的人生历程也就为人所感喟了!
五年前,迟子建讲了一个《酒鬼的鱼鹰》的故事,我是今天才听到。故事很平淡,一个因麻烦不断而染上酒瘾的人引出的话题,可听完了就觉得这故事太有回味了,就跟那绵长的酒似的。鱼鹰活活地被制成了标本,在孩子心里引起的寒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隐蔽而深刻的。在这个社会上人太清醒就会惹麻烦,在醉酒状态下才能麻木地活下去。女作家把酒写的出神入化,好像她是酒喝到了一定的境界才造就出这样一篇诗酒盎然的小说来的。我徒有眼馋的份儿,天天喝酒也没喝出个名堂,至今还啥也写不来。把花比喻姑娘是为天才,把下雨和酒联系在一起就是天才,而且那语言的生活化真让人为之击节呀!人的性格在生活的平常事里展现出来,这样的小说简单得以为谁谁都能写小说,可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小说越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
《采浆果的人》就很平常平常了,在迟子建的小说里该属末类了,虽是新近发表,倒像是早期所写。这个短篇更像是一则寓言,用东北山村色彩围裹着的乡村寓言。另一个短篇《西街魂儿》写于去年,说的是文革时候的事儿,很是平平,没显出作者曾有的才气来。
........................
我听到一阵阵低低的喘息声,似是劳累了的叹息,细听却是电脑发出的——它也会累吗?的确,有时我敲了好多下它也蹦不出一个字来,动不动就撂挑子不玩活了,但还没听过这样的喘气声。细听,它嘶啦啦的声音方才悟出:它老了,脑筋慢了,想事儿就想不利落了——人不也有这一天吗?机器老,人也会老的,什么都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