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 |
海拉尔卧在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出了城就感到市区的小和草原的大。
出海拉尔沿绥满公路向西北方向约一个小时的车程,稍隆起的冈坡上远远地现出一片白色的蒙古包。公路下埋着块碑,刻着此处的地名:呼和诺尔。
那二十多个蒙古包是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地,坐落在一片湖水旁。我以我的理解诠释“诺尔”,以为它跟“淖”音近同意,而蒙语“淖尔”就是“湖”的意思。除了这个明显是后建的度假村,这里就再见不到人家了。那么说,呼和诺尔这一地名肯定是因湖而得,如果汉译就应叫呼和湖——青色的湖。与草原的辽阔相比,这片看上去不算小的湖就算不上大了,但因走出多远难得见到湖水,它便显得令人爱惜了。
一个饰着雄鹰的深色迎宾门立在国道下,引领游客去往那片蒙古包。一座被火红布条及雪白哈达缠绕的敖包四周围着很多人,场面跟举行宗教仪式的盛会一样。著名的《敖包相会》让我一直以为敖包大概是指蒙古包,没想到它只是一堆石头,只不过这堆石头被赋予了宗教意义,成了蒙古人心目中神的象征。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写道:“鄂博(即敖包)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之《蒙古吉林风土记》记曰:“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
读书越多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的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每一次旅行都能帮助纠正一些我所犯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
眼前的这座敖包被打扮得如同花枝招展的姑娘,在长风中飘然漫舞迎接八方来客。为了招徕更多的人掏腰包,几个身着长袍的蒙族少年围绕着敖包石堆纵马盘旋,绿草间马蹄声时而隐现在嘈杂的人声里。我想他们大概都忘了对敖包的尊奉和本民族的禁忌,这要在从前,无论多尊贵的官员见了敖包是必须下马绕行的,连骁勇而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都要长跪祭拜敖包,况草民乎?
在进入度假村的门时,有个饮下马酒的仪式。三个身穿鲜艳蒙古袍的姑娘站成一排,在同样也穿蒙古袍的男子的马头琴伴奏下唱起汉文的敬酒歌。我们一个个依次往里走,接过姑娘臂托着的洁白哈达、手端着的青铜酒盏饮下。我以前见识过蒙古族的敬酒说道儿,先用指尖沾几滴敬天敬地后才一饮而进——雕有花纹的酒盏比通常的酒杯要大,但酒是不许剩的。酒也并非马奶子酒,挺难喝的,从酒瓶里倒出来,口感寡淡,大概是兑了水。
简短的下马酒之后,往里走的路上我哼了一段《情满酒歌》,问唱歌的姑娘会不会唱。她们摇头说这不是蒙古歌,好像是西藏歌。我一直以为这首歌是蒙古的,听她们这么一说,我半信半疑起来。
在黑暗的蒙古包里,手抓羊肉嚼不动,其它的菜肴乱七八糟地摞在地桌上,勾不起我的食欲。有人吃得很欢,说好吃,我没吃什么,更不想喝酒,呆了一会儿就走出了散发着膻味的蒙古包。
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项目如套马、叼羊、摔跤等表演不知这里有没有,我们在这儿只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有这些项目,我们也没时间看了。除了与身着蒙古服装的小姑娘合影并照了几张像外,我们到这儿似乎就为了吃顿手扒羊肉。
我早就不再幻想在旅游地能领略到真正的少数民族气息,旅游经济的内涵是经商,异地风情及民族习惯拿到这里只是谋利的手段。在这里的一切活动都需金钱来交换,这没什么好指责的,当今社会谁都得靠钱来生存,问题是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活动能不能给你真正的体验和快乐。事实表明,这样的旅游是大打折扣的,往往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我往湖的方向走去,没多远有个用原木搭建的棚子,阳光从树枝顶棚的缝隙间钻进来,洒下一地斑点。一条人踩出来的小路伸向湖边,看着湖水挺近,就在坡底,其实要走不短的时间,这从湖边的几个缩小了的人影及湖里的牛马就能判断出来。风在这儿似经过滤一般的凉爽,撩在皮肤上可是真舒服啊!
这里既有阳光轻风可助酒兴,又有湖水草原美景可餐,还有白色的蒙古包间旗帜飘飘传递这个民族的剽悍性情。这不比在闷热又黑乎乎的蒙古包里强多啦?要是在这儿野餐该多么好哇!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俯首凝望湛蓝的湖水,感受纯净的轻风,把心放松下来,任由思绪遐想,静静地享受这自然的一切……这才是出游的真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