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

再读刘心武之析红楼,终在昨晚看完。
乾隆年间似乎还没出现刘心武这样有辨析力的学士、文人,否则,曹雪芹再怎么掩饰也得陷入文字狱之中。刘心武一路这么解析下去,有如探案一般,循着书中的蛛丝蚂迹,推理出案件的因果。虽有几处推断近于牵强,但总体来说是可信的、有说服力的。有人说刘心武在自圆其说,那你得能圆上啊?反正我没想出秦可卿还有别的什么来历才会合于书中曹雪芹的真意,而按刘心武的说法就能合理地解答那些怪异之处。刘心武也历经了中国政治运动的惨烈,看问题的思路自然地归拢于两股政治势力对权力的争夺这一社会原动力。他了解那个时代有“日月”之争真实地存在着,又因《红楼梦》是一部自叙性的小说,他就想到了从曹雪芹的家族里寻找书中的原型。这一思路使他另辟出了一条蹊径,秦可卿是他的突破口。他的考证困难在于,很多原型无法从曹氏家族里找到根据了,因为一个并不出名的封建官吏不会被史书看中。如果不是因了《红楼》闪耀于后世,谁会关心曹雪芹的祖辈是干什么的?
回头再想曹雪芹,写一部小说该有多累呀!难怪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逐字皆含隐义,这样的书怎么读啊?得拿出考古的劲头才能当得起作者的苦心。如此多的隐藏、费如此多的苦心写这样一部书,为了什么?为自己的家族鸣不平?为自己苦闷的内心寻求发泻?说到底,还是文人的性情和如此经历生出的强烈感触造就了红楼。作者是字斟句酌写出来的,须得读者透过纸背去琢磨。苦煞我们这些后来人,没有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怎么猜这个谜?不怪曹雪芹,当时的社会形势逼得他只能这样虚与委蛇地去写呀!不过,此种笔法如此令今天的读者费解,今天也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奇书了。我们习惯于浅思维,望文生义,不耐烦于猜谜似的看书,也就没人费力不讨好地这样去写了。红楼只能是当时的产物,绝唱。若非其艺术的精湛,断不会受到后世如此关注,也不会独成红学一支。
刘心武解析元春的四句判词时,因为有了前边的了解,我很高兴自己在他分析后两句之前就懂了它们的含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兕”而非“兔”是 刘先生从古本中找的根据,确实比“兔”等有道理。我猜元春在宫里肯定遇到了一个劲敌——“兕”,夺去了皇帝对她的宠爱,继而导致她的走向死亡。说到最后,元春的原形是谁?秦可卿的原形是谁?找不到姓甚名谁,只说是曹的姐和废太子的女儿,在册籍中找不出真名实姓的人。关于红楼,刘心武还写了好几本书,也许那里边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