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研修活动篇十八

标签:
课题研究 |
分类: 课题研究 |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英语课程标准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全体英语组老师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分享交流了对新课标的学习心得,共同研讨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方向。
樊向红老师:
在新课程学习与解读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也要反思曾经使用过的或者正在使用中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有效,摒弃或改进那些效果欠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一个预习作业,利用好我们学程单中的before class课前预习。课前布置给学生,每一项预习作业的要求都清清楚楚,让学生按照要求预习准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预习应该有诵读。读新单词,读课文等。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坚持诵读可以加深印象,培养胆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大脑就会变得灵敏,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学生预习作业有效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高效。
陆红娟老师:
新课标对学生词汇量掌握提出新的要求。这一新要求,使我对词汇教学产生了几点新的思考。
第一,在教学中灵活处理词汇的呈现,切忌方法单一。
第二,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新的情境、语境,扩充一些学生感兴趣,但目前还没有涉及到的词汇。我认为这样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也能体现教学中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想。
第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单词、词组的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运用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理解语篇,迁移运用,解决新问题。长此以往,促进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樊娟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理解为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英语,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而且应该通过学习英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作为初三英语教师,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新英语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选择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相符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教学有法,更要有教学新法。在中考中“得阅读者得天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既要有宽度,还要有深度。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表层信息的获取,还要深入研究文本内在的价值观、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多多尝试一些涉及推理、判断、批判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练习训练。
“六学课堂”不仅仅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师生生命状态,更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六学课堂”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更是为了能科学落实“双减”,全面提质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就以我们学校九年级姚燕萍老师的9A Unit Four (Growing Up )welcome to the unit and comic strip一堂公开课为示范来诠释我们的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多元评学、情景导学,以练促学的新颖“六学课堂”。
通过before class 和students' presentation time(in 3minutes)体现自主先学,既有基础要求,又有深度思考。
第二,通过预习作业中的2导入话题,Do you want to grow up? Why? What does growing up mean to you?
第四,“Fill in blanks” 、“Working in pairs”、“Class test”等一系列的笔头口头练习,完成了以练促学。
第五,以enjoy a poem创设语境,更深更全面地情景导学。
第六,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陆老师重过程,有激情,以情励学,氛围融洽,注重鼓励学生先“思、练、说、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配合度相当高,是一堂高效的英语课。
课改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事业,是面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我们要落实质量优先,落实学科育人。落实新课标,就是落实我们的“六学课堂”。
教学教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教学路漫漫,只有研至深处,方能行稳致远。深化基础教育课改,创新育人模式,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全体英语教师将继续勤于实践、务实求真、深耕不辍、潜心笃行,让英语教育教学新思想、教学新成果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