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15 11:34:09)分类: 课题研究 |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
的实践研究
一、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中——德育。” 许多国家在发展语言基础教育战略中,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本土德育来提高公民的素质。 比如日本通过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实行的是“全面主义”的学校德育,提高英语学科渗透道德教育地位,形成崭新的语言个性教育,使英语教学渗透本土德育文化异常丰富。
在我国,《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和现实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本土农村生态文化德育资源,将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对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逐渐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
三、
农村初中: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农村街道和村庄所在的初中。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以学科为平台对其进行熏陶、感染,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教学渗透德育: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德育渗透情景、探索德育渗透契机,有意识地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渗透道德建设,并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技能不断增长的同时, 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根据英语学科语言学习特点结合农村学生的学情,以英语教学为载体,抓住农村乡土人文风情等一系列有效资源进行本土人文德育文化渗透,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四、
(一)研究目标
1.促使英语教师针对农村学生的学情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
2.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本土农村生态文化德育资源,将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并通过渗透德育提高全体同学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 ⑴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⑵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构建活力英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创设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情境和组织丰富的英语社团活动。将抽象的道德知识、观念、规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带领学生走进张謇生态颐生文创园,实地感受状元文化。通过课外实践,有效渗透清末状元张謇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五、
(一)研究思路
根据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对比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与传统传授知识的单一的教学理念,努力寻找传统英语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理论更新,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语言情景教学等方法,实现英语教学德育与知识比翼齐飞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研究过程
1.设计申报、开题论证阶段(2020.2-2020.4)
组建课题组,设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20.5-2021.1)
(1)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明确分工,一起学习讨论开题报告。
(2)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研究方法,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联合学校有关处室,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学科与德育渗透的课例评比。
(3)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收集、汇总,引领、推动课题研究。
(4)总结,整理好一系列英语德育渗透课例课程,编撰校本英语德育教材。
3.结题阶段(2022.2-2022.3)
整理收集相关论文、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最终形成学校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
2.行动研究法
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3.案例研究法
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提炼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是成功的地方,及时总结积累。
4.经验总结法
收集和归纳整理出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并揭示其成功的本质原因,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为进一步实施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和推广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依据。
六、
(一)分工安排
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樊娟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初中英语教育 |
组织协调落实课题研究 |
沈颂华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初中英语教育 |
课题管理 |
姜建军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初中物理教育 |
德育管理 |
陆红娟 |
中小学二级教师 |
初中英语教育 |
课题实践与研究 |
樊向红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初中英语教育 |
课题实践与研究 |
朱泉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初中英语教育 |
课题实践与研究 |
(二)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0.04 |
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
方案 |
2020.05 |
|
英语学德育渗透课程案例 |
教案集 |
2021.11 |
|
“英语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论文集 |
论文 |
2021.12 |
|
活动相关的图文资料 |
录像光盘 |
2022.12 |
|
最终成果(限3项) |
“英语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案例集 |
案例集 |
2022.01 |
英语学德育渗透课程的课堂展示 |
课堂展示 |
2022.02 |
|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2.02 |
七、
(一)课题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成员对农村英语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深入研究,参与过多项课题。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是专业教师,均参与过市级和校级课题研发,均工作认真负责,有着专业的研究精神,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符合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这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原因分析的指导方向;
(2)在本课题的确立上,我们课题组也首先做了充分的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设计本身至少具有如下可行性:本课题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研究,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思想远远不如县城初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英语德育课程体系,所以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而且选题切口不大,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便于总结提炼出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保障条件:
(1)设备与资料保障:学校各项设备比较完善,拥有较好的多媒体教室、网络电脑室、图书室等,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课题组中教师都有电脑,这为网上学习和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
(2)研究资费保障:学校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正常、健康、有效地进行。学校还将提供课题组教师学习机会的经费,不断提高参研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3)研究时间保证: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制度,注重研究过程的管理,还给研究教师减少课务,为课题实施提供时间上的保证。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天至少保证有1小时的时间专门用于研究、查阅相关信息等;每周集体活动一次,交流、汇报、讨论研究开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布置下一步工作任务;每月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汇报研究进展,反思存在的问题,交流研究体会,计划下一阶段研究任务。
(4)本课题领导重视,并建立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力投身本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者,按成果的不同程度给予奖励,并将此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
(5)本课题研究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实践内容,有完整的计划,落实了每一年课题研究的目标及重点,有完善的措施和标准,并能责任到人,任务到位,故能按计划得以实施和完成。本课题组还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骨干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保证此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