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陈希我先生之“色情”

(2007-11-16 09:15:59)

    陈希我,男,六十年代出生,七十年代上学,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九十年代回国写作。曾当过教员、杂志编辑,也曾在酒吧夜总会、赌场及运输码头混职,现为自由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放逐,放逐》、《抓痒》,小说集《我们的苟且》,中短篇小说《暗示》、《今天你脱了没有》、《我们的骨》、《遮蔽》,评论《我们的文学真缺什么》等。曾获第8届、第17届“黄长咸文学奖”、第4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百花奖”。被《中国图书商报》评为2003新锐人物。其长篇小说《抓痒》由花城出版社推出,这部作品被文学批评界一致认为是“近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收获”,也被称为可与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小说相媲美。据悉,花城出版社正在为陈希我启动一个“冲击诺贝尔计划”。

    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曾被人批评为“色情作家”,他的一些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也受到较大影响。

   

    不错,希我先生很多小说有相当的篇幅涉及到性,甚至有些小说以性贯穿全篇(比如《带刀的男人》)。如果我们的阅读只是如猎奇般截取那些性爱描写的断面,并就此断章取义,那么,可以说,从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性爱描写中,我们看到的肯定除了性,便还是性了;获得的除了性冲动,便还是性冲动了。

    可是,用心品味希我先生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怎样露骨的描写,读到的不是关于性的冲动,性的媚惑,而是“性”的无奈,“性”的落寞,“性”的尴尬。是的,“这样的性描写不立足于色情的角度,也不具有色情的诱惑力,甚至是与一般的色情文学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文学和作家显然不应该被戴上色情文学和色情作家的帽子。” 希我先生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关注人生,关注生存,关注人性,关注生命的。他的很多作品,并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作映衬,又或者说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去铺陈社会生活,只是着力于普通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着力于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触,着力于他们有些阴暗的欲望,着力于他们不甚美丽的私隐,着力于他们灵魂的挣扎,但时代的烙印却无一不在他们的生活琐碎中,在他们的矛盾痛苦中,在他们的情感兑变中得以显现。即使是关于性,“与其说是在渲染性,展示性,不如说是在将性作为武器来批判社会,揭示人性中的空虚,他的性描写往往是与其对社会、人性的揭露融合在一起的。”

 

    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初读希我先生的作品,我曾感到无以名状的寒冷,无以名状的消沉,无以名状的苦痛。我甚至有些痛恨他的残酷,痛恨他的狠心,痛恨他的绝不放过,痛恨他把我对生活的梦想和理想打得七零八乱。我挣扎在他的挣扎抑或说他的主人公的挣扎中,我想要脱困而出,想要抓住点什么,但是,我像困兽找不着出路,像溺水的人找不到救命稻草,我感觉到了窒息,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我甚至怀疑自己会跟着主人公一起死去。

    但不想哭,不想喊,甚至没有流泪,只是呆坐,对着电脑呆坐,呆坐在一种灰暗里,呆坐在一种空旷中,周围全是荒原,周围只有死一般的沉寂,我看不到光亮,看不到生机。我觉得生活死了,爱情死了,婚姻死了,性爱死了,前行是死,后退是死,不进不退也是死,而活着的只是我愈来愈不像话的躯壳。

    我不知道一个作家,何以要用他的文字将我,一个满是幻想的女人置于死地。

 

    但忍不住继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像吸毒一样,无法自控无法自拔,直读到灵魂都沁凉沁凉。只是,第二天早晨,当阳光暖暖的照着我的卧室的时候;当我津津有味的吃完早点,化着淡妆神采飞扬走向办公室的时候;当我紧张有序忙碌于成堆的文件中的时候;当我兴冲冲准备赴暗恋了好久的男人约会的时候,偶尔会想起那个冷峻如石的作家,想起他手中无情的刀剑和没有章法却足以一剑封喉的招式,想起他描述的那些冷嗖嗖的生活细节,会禁不住想笑。想笑是觉得,其实相形之下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好,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严重的悲怆,作家夸张了生活中灰暗的成份,抹浓了人性中阴冷的色泽。细细思量,他的夸张,他的毫不留情的挑衅人性虚伪生命虚空的一面,需要担着多大的风险,需要承受多大的痛楚。

    他担担的其实是一种生命与生存的危机感!这无疑是一个作家的责任与义务,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的素质与魅力!

    作为一个眼光锐利的作家,陈希我先生不仅仅具有穿透具体物像的洞察力,而且具有穿透时空的预见性。

    正是他的洞察力与预见性导致了他的冷峻与坚忍!

    他在无望中渴望,在绝望中救赎,在妥协中绝不妥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很多小说,都以主人公的死亡作结。作家如此轻率的将生命判处极刑,或许是想以死亡与晦涩的生存抗衡,以死亡与人性的冷漠抗衡,以死亡与空洞的生命抗衡。这死亡代表着生命需要重生,生活需要重组,人性需要重新架构。

    或许,这便是作家以手术刀的锋利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全部意义!

 

    《抓痒》是我阅读的第一篇陈希我先生的小说,但至今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我读完这小说的感受。不能用好看来形容,是的,小说并不好看,如果好看是指故事的精彩而言。小说既没有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很单一的线索,很单一的场景,反反复复展演的是卧室书房电脑和两个男女。但小说让人牵挂,小说中的男女主角让人牵挂。读后好长一段时间,还会忍不住要想起那样一对夫妻,一对百般折腾折腾到死的男女。这种牵挂和不断的想起或许更多的源于纠结于小说主人公内心莫名的矛盾、迷惘、彷徨以及绝望吧。《抓痒》中夫妻的折腾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是吃饱了撑的。但唯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而不那样。他们一直想要努力寻找出路,试图突出重围。但终于没能脱困,又或者说最终只能以死脱困。

    有人说,人生是没有结局只有过程的,如果一定要说结局,那结局便是死亡。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最终是要死的,却还要辛苦的活着?并且要挖空心思活得越来越好?到底是情义使然还是求生的本能使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我不知道。

    在读过《抓痒》之后,我连怎么活着就算好都迷糊了。小时候觉得考试得满分了就是好,后来觉得上了重点学校就是好,再后来觉得找了份好工作就是好,之后觉得嫁了个好老公就是好,再之后觉得钱多得怎么花都花不完就算好。在婚姻破碎后又觉得再遇上个理想中的黑马就是好——好就是离自己有点距离、让你心痒痒、作梦都想要的那样一种境界么?当一切理想和美梦都成为现实,生命就猛然间空洞了,空洞了的生命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是这样么?就像《抓痒》中照说可以活得非常幸福非常快乐的夫妻?

    坦白说,我在《抓痒》中看到的是绝望,是活着的绝望,是生命的绝望,是情爱的绝望。

    但是,正是这种绝望,让今天的我,让这个晚上如此寂寞的我,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

 

    “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思维与情感处于无援只能自救的状态,是一种贴近文学的灵魂的颤动。寂寞是萌生文学的土壤,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远离声色的,唯有寂寞中沉淀和升华的情感与思想,才能唤起人性的共鸣,抚慰我们的伤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相信,希我先生也是寂寞的。

    但是,我也相信,他会享受这种寂寞,在他的创作生涯里。

 
孤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