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画家北派山水巨擘——季观之

标签:
鲁美80年纪念文集中国画系季观之 |
分类: 《前辈》 |
(1915–1996)
季观之,1915年3月15日出生,字育椿,山东烟台人。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酷爱国画艺术,早年入北平华北学院艺术系,后转入辅仁大学美术系。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由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上世纪20年代,与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合称为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新中国院系调整,辅仁大学终结,各系部调配它院,虽然历史短暂,人才辈出。季观之学习期间,西画受业于海里赫斯(德籍)、白立鼎(奥籍)和关广志先生。中国画受业于溥雪斋、于非闇、胡佩衡、汪慎之、陈缘督诸先生。1938年毕业后任教于辅仁大学附中,同时担任湖社画会评议,北平美术会理事、监事等职,他与画友钟质夫晏少翔主持雪庐画社,活跃在北京画坛。1956年,季观之与晏少翔先生一起来到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顾问。
季观之先生传统功力极深,所画山水集各家之长,初学王石谷、石涛,后学李成、郭熙,进而精研李唐、马远、夏珪,同时泛鉴王蒙、吴仲圭、唐寅、仇英诸家。季老写生、创作,画面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挺拔劲健,墨色浓郁苍润丰富,色彩沉着明快协调,深得北国山川之神韵,形成鲜明的自家风貌。季老以他的艺术实践影响了东北画坛山水画界的一代人,正如朱丹先生所评价:“季观之先生的作品墨气洒脱隽爽,变化丰富微妙,蕴含北宗的骨力与绵密、南宗的挺拔与苍劲以及元人的苍茫与浑厚,又得北国山川丰韵,形成鲜明的自家风貌,堪称季家山水。”
季观之先生治学严谨,执教尤为认真,重实践、勤示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正直,坦诚,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与世无争,一心只埋头作画,其画品、人品皆为同道、后学所赞誉。可惜像季观之这样的先生,只是“文革”前给老学生上过课,后来者少有得过教诲。鲁美青年教师赵斌有过一次特例,在辽宁卫视《今夜星空之话说名家》(2016年2月)栏目讲过这此经历:“在学期间,栾永让老师上山水临摹课,范画是季观之先生的摹本,同学们听说季老师就住在院里,几个愣头青就结伴到季老师家里去了,自报名号晚辈是国画系的学生,想了解传统国画的笔墨。当时季老已经七十多岁了,也不知道老先生是什么位置。季观之老师听罢,便展纸讲解示范,当时画了一段‘余春小雪’局部。事后这件事对他们学生触动很大,在以后的传业授道中也时时鞭策自己。”一件小事可以管窥季老的为人。
季老能来东北,实在是东北美专的福分,当时北宗山水以陈少梅、季观之为代表。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又名云鹑,号升湖,字少梅,以字行。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5岁加入金北楼、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骨干,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1930年他的作品获“比利时建国百年国际博览会”美术银奖,以后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本应大展宏图,天妒英才,45岁就早逝了。季老在来东北美专前已受天津美术学校邀聘,晏老大概是要去北京画院,两个老哥俩一商量,锺老在东北,不如一起去东北发展为好,就这样一起来到东北,把湖社传统也带到东北。以前采访中,栾永让教授说过:在鲁美,从附中开始前后学了11年,真正学习连老师的东西一半也没学到。这即有谦辞,也是实情。湖社这些老先生都是讲传承一步一步童子功走过来的,其眼界文化积淀岂是今日可比,绘画的功夫很多是在画外。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际文化交流开始,季老的山水画为日本客人赞誉有加,高价收藏。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等省市博物馆及国外,均有单位和个人收藏。可惜,自家后继无人,作品遂散落各处。2016年,有见广告征收季观之先生作品,电话询问,告之拟建季观之作品纪念馆以供学人参观临摩,现已收藏作品100余幅,如能做成,功莫大焉。
季观之先生的著作主要有《季观之山水画谱》(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由鲁迅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编,这是改革开放后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编著的首部专业教材,受到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报编辑、史论教师全方位的关注,共同协助审定的,是鲁美率先在全国开创试办的(艺术类)中国画专业函授教材。《季观之山水画谱》分为:讲义部分,树木部分,山石部分,云水部分,综合练习部分,写生部分,创作部分。仅综合练习即有百余幅画稿,全面阐述了技法方面诸多问题,是一部来自实践,供各层次人们学习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