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雕塑家——郑惠南

标签:
东北美专郑惠南雕塑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校史 |
分类: 《前辈》 |
(1917 –1986)
郑惠南,1917年11月1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一个教育世家。
1936年至1942年留学日本,师从东京艺术学院日本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的清水教授(清水教授是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郑惠南在读研期间所做的作品《少女》,荣获东京国际文化艺术作品展大奖,是当时留日各国学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学生,受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们的赞誉和鼓励,当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美术系学习的李桢泰先生等曾专程前往祝贺。
1942年,郑惠南先生毕业后归国,由王熙民老师推荐到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出任教授。北平解放前夕,因拒随国府去台湾,返回东北老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于沈阳工学院(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1951年,参加东北工学院选址建设,并与苏联专家一起研究院系的学科设置、教学规划。后应杨角同志邀请,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出任教授,继任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副主任等职。郑惠南教授在几十年的美术教学、考,注重研究雕塑艺术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技法与创新互鉴,为我所用。上世纪50年代,郑惠南教授由学校派赴东德(民主德国)研修考察。考察期间创作了《夏露德小姐肖像》和《马克思肖像》,收藏于德国艺术科学院莱比锡博物馆。他还深入到东德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的艺术铸铜厂,考察铸铜造型技术,对德国的先进工艺与我国铸铜技术工艺的异同进行比对研究,追究细微。这种孜孜以求、苦心钻研、不断探索的精神,影响造就了雕塑系的莘莘学子。
青年时代日本学习期间,他也曾专门研究过日本传统建筑木雕技法。回国后,在北京反复走访民间匠人,挖掘整理出中国木雕建筑传统技法与制作工艺,对于难度较大的制作工艺做有深入记载。
郑惠南教授不辞辛苦,多次到全国各地的石窟、古刹、庙宇以及古代雕塑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果与艺术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郑惠南教授修养全面广泛,对书法、国画以及古代艺术鉴赏和专题考古都有很深的造诣,藏品甚丰,这种状况在鲁美老前辈中也是比较普遍的。郑惠南教授家庭中虽然孩子较多,子女共有8人,但那个时候教授待遇比行政干部高,郑惠南每月工资248.50元,加之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较低,所需不多,所以在收藏方面还是很有实力的。可是到了“文革”,郑惠南所藏的艺术珍品和创作研究成果皆随着红卫兵的“破四旧”遭到彻底的毁灭,多年累积的雕塑、教学讲义、碑帖书画,或被砸的粉碎,或被付之一炬,或被劫掠一空,就连作品照片都没剩下一张,以致收集整理郑惠南教授资料时,家属无任何图片可以提供,真是莫大的悲哀。
郑惠南教授对雕塑艺术的具体贡献,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和主导的教学实践中。上世纪50年代,他带领全系青年教师为沈阳友谊宫创作了八幅大型浮雕壁画《民族舞蹈》,歌颂祖国解放后各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作品构图饱满,手法纯熟,极富传统艺术的装饰趣味,被选入全国第二届美展。接着又带领雕塑系师生创作了矗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防汛纪念碑》,成为哈市地标性的城市雕塑。建国十周年前夕,带队参加了北京农展馆广场的雕塑群《庆丰收》和为展馆大厅创作大型装饰浮雕。《庆丰收》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与欧洲建筑装饰艺术结构的结合,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一举奠定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全国雕塑学科的优势地位。
郑惠南教授的个人作品,目前仅能见到的是图片《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中的贫农老大娘像,这是60年代雕塑系集体创作的一组大型泥塑中讴歌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人民心连心的感人瞬间。一位在旧社会饱经苦难,双目失明,而在新社会受到党和人民政府关怀,过上幸福生活的老人,人物形象刻画的真挚感人,富于时代气息,手法精湛,功力深厚,使不朽的艺术形象留驻人们心间。
郑惠南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分会顾问,辽宁雕塑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