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美佬杨
鲁美佬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21
  • 关注人气:4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史论家——李浴

(2018-10-23 09:18:15)
标签:

东北美专

李浴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文化

校史

分类: 《前辈》

 

美术史论家——李浴

1915–2010

 

李浴,字子青,191511月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楚旺镇。中原大地历史名人多多,典故多多,内黄县原是古代五帝时期的都城,楚旺镇古称繁阳,是后人为纪念西楚霸王才改称“楚旺”的。自幼在乡风民俗教化中,影响到李浴一生正直做人、百折不挠的倔强精神。李浴初中是在本乡读的,楚旺中学是当时内黄县唯一的一所初中,校长李汝骧(字震亚)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办学继承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作风,教员和同事都是他志同道合的饱学之士,经受过新文化运动影响洗礼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学校极具生色,远近闻名,对李浴接受新思想帮助极大。初中毕业后,由于家中无钱继续读高中,听从小时候的老师李剑晨(190020021937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被称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先生指引,考入河南省开封师范艺术科。1935年,李浴考入北平艺专绘画系西画班继续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战争打破了求学梦,便回到家乡,后又避乱继续逃亡,当北平艺专迁至湖南沅陵时才又归队,后来学校给以研究生名义继续师从常书鸿先生学习。19392月离校赴渝。在学几年,授业先生有班主任老师卫天霖、秦宣夫、藤固先生;还有苏民生(中国美术史),林风眠(水彩)、徐悲鸿(油画)、王子云(素描),齐白石、溥心畲、王雪涛(国画),王曼硕、彭沛民、吴镜汀等先生。其中对李浴影响较大的是秦宣夫先生。秦宣夫广西人,性格很怪,清华大学文史专业毕业后到法国留学,留学期间对美术史格外关注,回国后即在清华大学讲授法文和美术史,同时也在北平艺专教法文和美术史。当时学生没有多少喜欢美术史的,即便现在也是如此,都偏爱绘画。但李浴先生对美术史却很有兴趣,不仅画画,也研究画家与艺术现象,所以每次上课笔记记得都特别认真,课后,秦宣夫先生总是把李浴的笔记本收走,详细地进行批阅,为李浴先生日后研究美术史打下了坚实基础。2016929——1030日,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了《快乐的旋转——秦宣夫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范迪安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秦宣夫先生的美术创作体现着大家风范,在美术史研究上,先生更是一位开拓性的先贤。他学贯中西,在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上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尊重的前辈、师长。此次展览浓缩了先生的艺术人生,让我们更加领略先生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上的不凡业绩。而当年秦宣夫讲授西洋美术史时批阅的讲义笔记,李浴一直随身携带,虽历经诸般险境仍保存至今,如央美知道,岂不更添珍贵文献资料。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1904–1994被誉为“敦煌守护神”)出任所长。1944年,李浴应招到所任副研究员,临摹壁画、作艺术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当中央考古研究所到西北考察时,结识了考古界的前辈向达等人。1946年初,受命考察国内佛教艺术史迹,踏访甘、陕、晋、豫诸省佛教艺术,完成考察报告《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未出版),考察散文《由敦煌到洛阳》则刊于北平某大报副刊。这些对中国美术史的完成,积累了重要的素材。李浴先生国立艺专的同学、同乡李霖灿(1913-1999,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认为,李浴先生写作的《中国美术史纲》有两个先于人的优点,一是负笈敦煌潜心致意的研究,二是对考古发掘艺术资料的排比研究,都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与先得,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亲历的感悟和学习的结果。

李浴先生曾先后任教于信阳师范学校、台北师范学校,教授美术史、素描、水彩画、艺术概论、敦煌艺术等课程。

19495月,李浴先生任职武汉四野部队艺术学校,1950年部队精简,组织要负责安排工作,但他更愿意到时任东北鲁艺美术部主任王曼硕老师帐下效力,从此开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的任教历程,历任副教授、教授。在东北鲁艺恢复办学时期,开设了中、西美术史课程,是我校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先驱;李浴先生十分关心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为筹建图书馆,丰富馆藏,他不辞辛苦,在购藏名家艺术真迹和文物资料征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存许多镇馆之宝即是那个时期收藏,1953年出任首任图书馆主任(馆长)。

李浴先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美术史纲》(1957年出版,1984年重修)、《西方美术史纲》(1980年出版),这是我国美术理论的两部重要著作,源于李浴先生几十年的讲授提纲。1957年,整理出版的《中国美术史纲》有24万字,是内容涵盖建筑、工艺、绘画、雕塑等各种造型艺术的通史,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李浴先生根据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和对历史遗迹的考察,不断地进行充实、修改,到1984年版的《中国美术史纲》,期间相隔近30年,从一卷本扩充为上、下两卷,近80万字,是国内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料中,论述比较系统翔实的著作及教材,可谓集一生之力为此书。

李浴先生在完成《中国美术史纲》后,又开始专心致志地撰写西方美术史,但是好景不长,1958年他被打成双重反革命(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被当作白旗拔掉,扔到广阔天地接受劳动改造去了。“文革”期间更是在劫难逃,1969年被送到更偏远的吉林省盘山县山村彻底沦为了农民。即便深陷囫囵身处农村低矮草房时,李浴先生也没有放弃对两部著作的修改与写作,依靠外界不断寄送的各种必要的书报资料关注考古动向,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才又回到阔别整整10年的学校。1980年得到彻底平反,就在这一年,李浴先生的《西方美术史纲》问世,这是建国后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美术史的著作,全书35万字,论述了西方美术的发展概貌,从原始美术讲起,历数各个时期的佳作源流、发展高峰、杰出艺术家,有介有评,满足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美术爱好者对外部世界了解的渴求之需,也为我国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西方美术史纲》荣获了辽宁省1981年优秀图书一等奖。

《东北艺术史》(李浴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8月出版)是东北文化丛书的套书之一。

 

关于《西方美术史纲》书稿,网传有这样一段故事。

说是“文革”初期,红卫兵到处“破四旧”,“立四新”。所说“四旧”,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名曰破除“四旧”,其实就是变相地抄家,当时许多国家和个人的文物、文献皆毁于一旦,革命小将却强词夺理地说成是革命行动。面对越演越烈的抄家风,李浴十分发愁自己的两部书稿安放何处,一部是讲授27年的《西方美术史纲》手稿;另一部是他1957年出版后,拟重修《中国美术史纲》手稿,这都是他凝聚多年心血的教学笔记和考古新成果的资料,是当时国内绝少的全本。

正在李浴和老伴周奕愁得坐卧不安,无计可施之时。却不知周奕在一三零中学的两位同事也在替他们担心。一位是语文教师王景华,另一位是校医冯桂清。她俩都多次去过周奕家里,见过1957年出版的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也知道李浴正在苦苦撰写《西方美术史纲》,她们对社会上种种毁灭文化的行为积满忧愤,很想帮助李浴把手稿保护起来,可是她们心里也明白,这若给“红卫兵”和“造反派”抓到,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天晚上,王景华和冯桂清把心一横,还是悄悄摸黑折进了周奕的家门。她们主动直白地表示了愿意替李浴转移和保存手稿的意愿。因为她们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怎么看李浴先生的为人,处事,教育后代(李浴的孩子是王景华的学生)的方式,也看不出是个坏人,觉得他就是一位非常勤奋正直的学者,所以决定不避风险助一臂之力。正在一筹莫展中的李浴,听了王景华和冯桂清这突如其来的道白,反倒惊呆了,一时连话也说不出。感动之余,赶紧把《西方美术史纲》的手稿和一些有关资料包好捆扎起来,交给王景华和冯桂清带走。另外一部,他不敢更多连累这二位出手相助的好人了。果然,刚刚转移部分手稿不久,“红卫兵”和“造反派”就闯进家门抄了李浴的家,把剩下的一部手稿和日记、书信等等,抄掠一空。
  从李浴家带出的《西方美术史纲》手稿,先是藏在王景华家。王景华老伴是一位工程师,不几天王景华家也被抄了,幸好没注意到李浴的手稿。王景华连夜又把这批手稿再转移到冯桂清家里。她和王景华合力把地板撬开,又把手稿藏到了地板底下。
  直到1969年冬天,李浴全家下放,物归原主。可见,我们民族对文化的真诚与热爱的良知从未泯灭过。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担当,才有了在1981年的书市上,摆出《西方美术史纲》这部厚重的学术书籍来!

李浴先生一生做事认真。美专时期的老学生都清楚地记得,美术史课上,李浴先生一身白西装,神情严肃,同时也要求学生穿戴整齐,对艺术充满敬畏之心,否则毫不留情地撵出教室。

李浴先生性格秉正刚烈,一生屡受磨难,不改直言犯谏,他说吃亏都吃在嘴巴上了,有时也给工作带来一些麻烦,当然更给自己带来灾难。李浴先生心胸豁达,不重名利,洁身自爱,每每逆境都能随遇而安,对财物看得很淡,故也能成为鲁美长寿之人。在为学校图书馆征收文物资料时,为了丰富馆藏,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珍藏也捐献出去。战乱时自己保存在北京的一箱珍贵书画藏品都丢掉了,也仅略表遗憾而已。改革开放之际,许多老师力奔小康,李浴先生依然独处“青谷居”(自己陋室的雅号)潜心学问,直到逝世手头仍有几份订补、著述尚未完工,如《说文解字简注》,就是在工作学习中对原有著述的体悟、考证与新解,其工程浩大,朱笔注批,按卷分册,明知今生也可能完成不了,但并未因此而有所懈怠,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令人感动。

1998年,鲁迅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校庆之际,学院首次表彰6位教授,授予“终生荣誉教授”称号,李浴先生是其中之一,这是学院对他一生的成就和为学校所做贡献的最高肯定与褒奖。

李浴先生生平经多历广,身兼辽宁省出版协会理事,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敦煌文物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工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学会会员。他结识很多文化学者名人,却不求闻达,安寓东北,以穷究学问为乐事。编撰者曾看过《中华读书报》2016127日人物版载《怀念新中国美术史界拓荒者王逊》一文,是中央美院史论系老师王逊的学生薄松年为其整理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所作的序言,比较之下,我更感叹李浴先生的阅历与成果,只因不在首都而声名不能远播,又因不在首都而有幸不被报刊公开点名批判,但怎么都逃不脱共同的厄运。王逊(19161969)先生是我院史论系孙世昌教授、李钟淮(19392017)教授的老师,1957年因学术理论被打成右派。时代前进,总是有人要用真诚付出代价的,这是搞理论的职业操守和良心,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和挖掘我们学校的资源,使之弘扬光大。

                                                                                                    (题图肖像为 薛雁群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