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静的力量

(2025-07-17 10:05:23)
标签:

健康

情感

文化

安静的力量

安静的力量


其实今天的题目《安静的力量》,实际上我经过昨夜高温的上蒸下煮,夜晚被一声惊雷炸醒,没有睡眠就一直想着一个问题,宁静的家园。何谓宁静的家园,现在家家都是居有其屋,安静祥和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但是现实生活却是另外景象,人们似乎都不满意自己难得的平静祥和日子,总想着诗意的远方,千方百计地寻找“香格里拉”的原野生活。放弃原先生活惯的顺山顺水习以为常的家乡生活,去外去天南海北寻觅美的景致和地域,去过全新的旅行生活,或这就是“人在旅途”的最新诠释。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想着出去旅行一番,看看山水,观察外地人的生活习俗,饮食特色,也未尝不可,但像这样全部精力去天涯海角、彩云之南、桂林山水、黔之驴的清凉,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真正的生活还是在熟悉的地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朋友和亲人才是你应该全身心安静生活下去的理由,而不是像“吉普赛人”那样永远在路上,永远居无住所,永远风餐露宿辗转千里,那样虽然看到的是一路的风景,但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究竟是多少?
我们属于传统的人,无论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都决定了我们属于大多数的沉默者,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那样,过去朝五朝六的衣食简朴的生活,每年有时间和精力出去转转也不错,但还是会将全部心思放在你熟悉的地方过着心安理得的日子。就像常说的那句话:“出门千般好,还是家里最安心。”这个家就是你最熟悉最踏实的宁静的小屋。我们走南闯北,许多地方都经历过也生活过,无论南北,何言城乡,只要适应你的地方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有些功成名就最后选择的就是安静的山村,只有那里他才找到内心安静的“世外桃源”。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说过:“世上本无好坏,思想使然。”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脑海里发生的,它们以记忆或想象、猜测或诠释等形式出现,因此很多时候我觉得改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
正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所言:“对抗压力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我们选择一个想法而不是另一个想法的能力”。正是我们所选择的视角,而不是去了什么地方,最终决定了我们身处何处。每次旅行归来,我们除了晒几十张数百张打卡照片外,还能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和游记。还有就是千篇一律的感受。只有回到家里花时间静静地坐下来,将双眼所见转化为内心洞见之后,整个旅行的意义才得以浮现并深化。
这并不说外出旅行没有意义,而是说提升我们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我们赋予运动的精神。就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重要的不是你去何处旅行或者你走了多远——走得越远通常越让人越糊涂——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活着。”
还有我们这个年龄到哪里都是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精力还有时间有限,我们能易如反掌地不断适应新的生活,还有我们创造生活时间就没有了。试想南北气候,风情,人缘关系相差很远,去新的地方面对远的去不了,近的不想去的风景不像我们现在生活的地区一样吗,用不着兴师动众打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居住地。
还是在家万般好,出门步步难啊。像今天的国内旅游打卡地,永远是游客超过了“兵马俑”;黄山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鸣沙山的人已经将沙丘全都覆盖了,看不见沙子了,看到的全是人啊;西湖是断桥真正成了游人如织的“断桥”了,这样的外出完全就是受罪啊。有人会说你说的这是旅游,可原先的话题却是外出居住,不是一回事。却是旅游只是外出的一小部分,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眼里的风景在路上,一个在朝路上行走(靠近旅游不是方便吗?),一个还在路上。原因都不在家里老老实实的呆着,像看书,看电视,欣赏音乐,做点美食佳肴,小酌一下有多惬意。
《安静的力量》这本书刚刚借到手,还没有有阅读,只是看见书名给了我联想,让我急忙写了这点潦草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