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明月的念想

2025-04-05 07:42:31
标签: 健康 历史 文化

我们似乎默认了一种约定:哀思只在清明节等特定的日子和场合公开表达,而在日常生活中,亲者的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和压抑。这种对哀伤的时空限制源于传统文化观念,但忽略了哀伤的真实本质——它是一种持续存在、无法按日历开关的情感体验。  

 其实我们每人都会面临生死哀痛,不论什么日子,也不管什么人,都会顺其自然如月落日升,潮长潮退一样。今天是清明节,正是家人去陵园或墓区上坟的子,购买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撒在亲人的墓碑下,撒些酒水,再擦拭墓碑的灰尘,鞠躬默念怀念的心里话,就算完成了清明的扫墓。 不知什么缘由,我所居住的一栋楼里今天早上又走了一位老人,这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事。  

老太今年88岁了,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她一人生活在她自己的房间里,自己动手做饭,早餐饭量还挺大的。吃完早餐后就在院子里走路,吃完早餐后就在院子里走路,等到有太阳时,她会端出一个板凳放在阳光下,坐在那里安静地沐浴阳光,不多言不多语。   让我蹊跷的是昨天老太还好端端的,下午时分,她按时坐在小区道路的一端,上面有几棵枝四展茂密的榆树叶遮蔽炎热的光线,是春天以及夏天,院子老人聚集的地方。她坐在那里与一位外出回来的老人聊得投机,像是蔬菜的价格,出行的旅费等等都传递到二楼的阳台,我在晾晒衣服时,还听见老人家底气十足的话语,我还寻思这老太身体真好。

  谁知,今天早上老太就没有任何征兆的撒手人寰。我们都觉得老人家是有福之人,没有什么疾病,平时里就有点血压高。可是我们这样年纪谁的血压不高呢? 就在周一我楼下就悄无声息地走了一位老太,相比今天走的老太,她要比周一走的那位不知幸福多少?

先走的那位已经在床上躺了八年,甚至都没有任何思维和语言功能,先后乘坐120救护车三趟去了医院,家人都安排好后事了,可是就因为还有一口气,回家依靠鼻饲维持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就是这一栋楼,一周不到的时间,接连走了两位老人,让我唏嘘不已。

就如楼上另一位手脚灵活老太所说:“生死路上不留人,无论老少。”该走就走,不用叹息。所以我觉得这位老人想得透彻,人其实就是一口气,说走就走,不必叹息。 就在这个院子里,老人静悄悄的走了,而一群活跃的男孩女娃兴高采烈地嬉戏,像是无忧无虑的每一天。一个小学生每天都会在傍晚的时候,像布谷鸟一样勤勉的呼唤:“张正宁,张正宁”已经成了我耳边都磨出老茧的声音,似乎是新生的致礼,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这位去世的老人不算孑然一身,老伴很早就走了但几个孩子住在不远处,经常来探望她,而老人却很自立,自己做饭,自己生活在一套房子里,生活规律,心静如水,她每次站在一楼的门口,望着出出进进的邻居,其实老人家很想与人说话,与人分享,眼神里流露老人的慈祥和爱心。或许长时间的孤寂,缺少语言沟通的能力,她的生活看起来有些像寒冷冰山,在大海里缓缓流动,她的瞻望她眼光又透露了她极度的丰饶和渴望。就这样与我相视而过,一声不吭就离开了。

   她会将自己身上穿戴的干干净净,把住的房前屋后还有一个常年盛开鲜花的小院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端坐沐浴阳光的一刻透露她灵魂的宁静。平凡生活老人却给人安详的目光,仿佛她有一种没有虚度此生的知足,安详自尊,安,即定,如树有根,如达摩面壁;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这世上,多数人只是“行过”,而非“完成”。  

我理解所谓的“行过”,是水漫过地皮,风掠过树梢,终究形不成自己的形状,而“完成”却是在最终处要使自己成为一枚果实。 一生凝聚而成,静静地来,悄悄地走,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境界。

  如此一般的老人,如风而逝的邻居,让我有了这般感叹。自己若是在生命轨迹的终了,若能像老太这样悄然离开,寻找一处自己心安心喜的水域,抛洒出去,离苦得乐,也算堪以告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雨花塘的春天 后一篇:缓慢的乐趣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