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黑白的影片《宁死不屈》

2025-03-30 07:15:51
标签: 健康 文化 历史

上世纪1969年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那时国内影坛一片荒芜萧条,鲜有新片上映,老三战,及样板戏看得我们早就生厌,于是就有了朝鲜影片的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越南影片的飞机大炮,阿尔巴利亚的影片的莫名其妙。 

这个国家的影片不多,几乎所有这国家拍摄的影片都汇集中国,像脚印,第八个是铜像,海岸风雷,战斗的早晨,地下游击队和宁死不屈。其中我们觉得这个山鹰之国所拍摄的影片最好的就是这个宁死不屈。  

那时我们在七局大院篮球场排好了木凳,安静地观看这场有点惊险的故事片,就是战斗的场面显得太简单了,就是两位女青年,长相不是很漂亮,却很有英姿飒爽的干练气质,绝无现在我们看到影视剧,无论好人坏人,不管是革命战士还是特务蒋匪军,只要是女性,都是惊艳的美,要么就是身段曼妙,婀娜多姿,要么眼中荡漾着柔情之水,绝对让人望一眼就会融化在那风情万种的一瞥中。

  当勇敢的女游击队员米拉与女青年被德军占领者逮捕,严刑拷打,坚守组织纪律,宁死不屈,最后在一首旋律激昂歌声中,走向刑场:“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祖国要获得自由解放。” 

 其实,《宁死不屈》在观众中烙印下的强烈印象不仅仅局限于此,崔永元曾经说过,《宁死不屈》是他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而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回忆她童年的偶像时说:“70年代,我喜欢过阿尔巴尼亚一个电影演员,他在电影《宁死不屈》中扮演游击队员……” 据记载,它是文革期间第一部引进的外国影片。 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没有国外译制片投放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首次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其新鲜感与冲击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观影狂潮。

这其中,当然有部分观众对影片里的部分镜头投入了特别的注意,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一下《宁死不屈》里当时的所谓暴露镜头,其实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 根本没有什么香艳的成分。 

 崔永元生于1963年,陈丹燕生于1958年,而另一个作家铁凝在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中也记录了文中的“我”对《宁死不屈》的迷恋,他们基本可以视着同一代人,决定了他们对《宁死不屈》有着相似的记忆与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看《宁死不屈》,会觉得这个电影恰恰印证了文革期间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评价,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说《宁死不屈》的叙事存有某种问题,它在现在发生时的情节中,插入九段回忆,把故事的连贯性分割得支离破碎,最后电影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局部细节,却没有一个统贯的印象。 既然电影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讲清楚,但电影又为何能引发巨大的轰动?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一部电影过度追求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巧立名目的内在关系,虽然能够给人以烧脑的分析乐趣,但是电影过后,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反而难以给人留下印象。 而一个内容简单的电影,却因为它的镜头的单一、缓慢,反而给人以强烈的瞬间冲击力。 《宁死不屈》,这是一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说的是游击队战士被纳粹抓住了,但她们还是很乐观地弹吉它唱歌,她们穿连衣裙,领口开得很低,我觉得那里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宁死不屈》里的漂亮,实际上是一种青春的活泼气息,其实女主角看上去并不娇艳,与今日锥子脸刻意营造的惊艳之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现,却很接地气。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单纯的眼睛的闪动,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觉,所以当米拉与战友最后走向绞刑架的时候,才反衬出扼杀如此强健的生命力的残酷, 电影传输出的是一种对青春与生命的礼赞,才让暴行来得如此黑暗与凶残。 

吉它:很多回忆都提到从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这一乐器,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吉它的风行一时,很多人都认为与这部电影的推波助澜有着深切的关系。 

格子衬衫:作家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衬衣带来的视觉魅力:“当我看完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之后,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个宁死不屈的女游击队员米拉长得一样,我唯一的根据是米拉被捕时身穿一件小格子衬衣,而我也有一件蓝白小格子衬衣。” 

 巧克力:《宁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镇的日常生活面貌时,表现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当时的中国人,对巧克力大多数并没有什么明晰的认识。  电影里的调侃语句: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而且永远有理,成为当时民众口里的调侃语句。记得那场电影还没看完,我的同学申署西激动地从木凳上站了起来连续喊起了“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当时就被同学所阻止说,现在还看电影,影响别人啊。 

 这或许就是它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部相貌平平的电影,但在那个特殊的放映区间,却能够产生那么大轰动的原因。现在一想,曾经的七局大院里灯光球场,给予我们那么多的抚慰和念想,其中《宁死不屈》就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