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津的网民“快乐老头”在微信公众号与私信:“刚开始看七局大院时,我曾凑热闹写了几句,我不是大院子弟但有大院情怀。虽住晏家坪,但常去局大院,一是母亲在局大院挖过防空洞,并住局里,我常下山去看母亲。二是父亲常在局宣传队,我也常去玩耍。三我是三中小学宣传队的,也常在局俱乐部演出。
最近突然想起家中尚存几张老照片(以前有很多,几十年过去丟了不少),于是找了几张给吴先生,不知有用否?”
这张想不起来了,遗憾。
以前家中有近百幅照片,大部份遗失了。
就是这几张黑白旧照片,让我想起了七局俱乐部上演的歌舞节目,大型的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是演出过,我那时对文艺方面没有开窍,缺五音少六律的,所以很少有时间去观看革命文艺节目,即便是短小精悍的歌舞、演唱也难有耐心安稳不动,静静地品尝这样或那样的文艺演出。
后来回忆大院的文章发了后,有人跟帖提到了当时七局的安装公司还是修配厂专门在局系统内巡回演出了《红灯记》,似乎还有人告诉过我,七局二中的学生与老师也演出过《红灯记》,快乐老头告诉我三中的学生文艺宣传队也在局的俱乐部里演出过文艺节目。
作为一小和一中的学生,我一直没有看到母校的正规的文艺演出,大约在69年还是70年时候,在一中专门搭建的舞台,那时学校刚刚建立不久,除了小学有一座简易的土台子,中学尚没有演出的舞台。中学邀请了兰州14中(疑似八一中学)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毛主席诗词谱曲的歌舞《沁园春—雪》,而一中的宣传队始终没有拿出过可圈可点的节目出来,只有73届杨树滨等排练过《洗衣歌》,演出几场就消声隐迹了。
学哥李建民回帖:拜读了学弟的大作,激起我对当年大院回忆。想起我局宣传队的朋友,大徐连江(小号手),陈侠(大提琴手),陈新民(小提琴手),金达达(竹笛手),韩亮(琵琶手),赵玉兰(舞蹈演员,我八连的同学)。
水中月也回帖告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局宣传队专门排练演出过《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并说《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是李志强的姐姐李秀英扮演的。
谢谢他们及时地反馈了重要的信息,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核实照片信息时,他们详细的资料让我四处寻觅找人核实数据的费心和麻烦。
那时人物要高、大、壮,舞台要红、光、亮。把以“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创作原则,这些样板戏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引领着当时人们的朴素的信仰,也蕴含着'文革时期的精神基因。
我看到穿戴朴素的演员一丝不苟排练严谨画面,也看到演出结束全体演职员面露微笑,颔首致谢的幸福时刻。虽然那些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就120相机拍摄舞台照片时,已经显出专业的水准了,想必是当时局机关专门摄影的李深所拍的吧,我知道当时局机关专职持相机的就是他了,他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
另外几张照片的合影多在红大楼所拍,现在那座大楼连一丝痕迹都难觅。
说到过去,凡是过去的都令人怀想,即使与己无关的也令人怀想。
那美好呢?那就更令人怀想了。
说到过去,无论过去多少年,你都无法逃离过去。
我只能够根据我从小听说的、看过的、读过的、组成我的历史概念。那些四五十年前的历史,有传说、有记忆、还有珍贵黑白照片。我喜欢看这些照片,尽管我很难从那些神采奕奕或精神帅气或明眸皓齿俊男靓女辨认出我所熟悉的面孔,叫出他们的名字来,每次凝望都像是我也身临其境(间)。
我看这些最关心的,还是那些单个的人,那些美貌可人的面孔,炯炯有神的眼神,关心他们在其中——升迁、沉浮、生死、命运。
就像我们常去大院邻居家串门时,看见同学父母的结婚照,一次我去楼下李明同学家看见同学父母穿军装的结婚照,这是否是建三师文工团转业前的定妆照,那时二位老人年轻时服饰朴素表情纯朴,远比现在人们拍摄的高雅结婚照要好看多。
旧照片仿佛一只温暖的手,轻柔、熨帖地抚摸我们心灵中深邃的地方,那恰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良知以及对曾经的人和事和时境的缅怀和懂得,亦是对大院历史的审视和认知,其在我们头脑中引起的共振有无尽的内涵和外衍,深刻而温馨。
这些七局大院黑白照片都堪称绝版,弥足珍贵。是藏着历史褶皱的凝望。
岁月的目光
一位天津的网民“快乐老头”在微信公众号与私信:“刚开始看七局大院时,我曾凑热闹写了几句,我不是大院子弟但有大院情怀。虽住晏家坪,但常去局大院,一是母亲在局大院挖过防空洞,并住局里,我常下山去看母亲。二是父亲常在局宣传队,我也常去玩耍。三我是三中小学宣传队的,也常在局俱乐部演出。
最近突然想起家中尚存几张老照片(以前有很多,几十年过去丟了不少),于是找了几张给吴先生,不知有用否?” 这张想不起来了,遗憾。
以前家中有近百幅照片,大部份遗失了。
就是这几张黑白旧照片,让我想起了七局俱乐部上演的歌舞节目,大型的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是演出过,我那时对文艺方面没有开窍,缺五音少六律的,所以很少有时间去观看革命文艺节目,即便是短小精悍的歌舞、演唱也难有耐心安稳不动,静静地品尝这样或那样的文艺演出。
后来回忆大院的文章发了后,有人跟帖提到了当时七局的安装公司还是修配厂专门在局系统内巡回演出了《红灯记》,似乎还有人告诉过我,七局二中的学生与老师也演出过《红灯记》,快乐老头告诉我三中的学生文艺宣传队也在局的俱乐部里演出过文艺节目。
作为一小和一中的学生,我一直没有看到母校的正规的文艺演出,大约在69年还是70年时候,在一中专门搭建的舞台,那时学校刚刚建立不久,除了小学有一座简易的土台子,中学尚没有演出的舞台。中学邀请了兰州14中(疑似八一中学)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毛主席诗词谱曲的歌舞《沁园春—雪》,而一中的宣传队始终没有拿出过可圈可点的节目出来,只有73届杨树滨等排练过《洗衣歌》,演出几场就消声隐迹了。
学哥李建民回帖:拜读了学弟的大作,激起我对当年大院回忆。想起我局宣传队的朋友,大徐连江(小号手),陈侠(大提琴手),陈新民(小提琴手),金达达(竹笛手),韩亮(琵琶手),赵玉兰(舞蹈演员,我八连的同学)。
水中月也回帖告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局宣传队专门排练演出过《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并说《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是李志强的姐姐李秀英扮演的。 谢谢他们及时地反馈了重要的信息,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核实照片信息时,他们详细的资料让我四处寻觅找人核实数据的费心和麻烦。
那时人物要高、大、壮,舞台要红、光、亮。把以“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创作原则,这些样板戏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引领着当时人们的朴素的信仰,也蕴含着'文革时期的精神基因。
我看到穿戴朴素的演员一丝不苟排练严谨画面,也看到演出结束全体演职员面露微笑,颔首致谢的幸福时刻。虽然那些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就120相机拍摄舞台照片时,已经显出专业的水准了,想必是当时局机关专门摄影的李深所拍的吧,我知道当时局机关专职持相机的就是他了,他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
另外几张照片的合影多在红大楼所拍,现在那座大楼连一丝痕迹都难觅。 说到过去,凡是过去的都令人怀想,即使与己无关的也令人怀想。
那美好呢?那就更令人怀想了。 说到过去,无论过去多少年,你都无法逃离过去。
我只能够根据我从小听说的、看过的、读过的、组成我的历史概念。那些四五十年前的历史,有传说、有记忆、还有珍贵黑白照片。我喜欢看这些照片,尽管我很难从那些神采奕奕或精神帅气或明眸皓齿俊男靓女辨认出我所熟悉的面孔,叫出他们的名字来,每次凝望都像是我也身临其境(间)。
我看这些最关心的,还是那些单个的人,那些美貌可人的面孔,炯炯有神的眼神,关心他们在其中——升迁、沉浮、生死、命运。
就像我们常去大院邻居家串门时,看见同学父母的结婚照,一次我去楼下李明同学家看见同学父母穿军装的结婚照,这是否是建三师文工团转业前的定妆照,那时二位老人年轻时服饰朴素表情纯朴,远比现在人们拍摄的高雅结婚照要好看多。
旧照片仿佛一只温暖的手,轻柔、熨帖地抚摸我们心灵中深邃的地方,那恰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良知以及对曾经的人和事和时境的缅怀和懂得,亦是对大院历史的审视和认知,其在我们头脑中引起的共振有无尽的内涵和外衍,深刻而温馨。
这些七局大院黑白照片都堪称绝版,弥足珍贵。是藏着历史褶皱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