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们是谁?

2025-02-06 10:31:35
标签: 情感

写了七局大院的文字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只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想要完成一个功勋卓著的建筑单位的叙述历史,想要完整再现一座大院细节是非常困难的,毕竟我没有在七局的系统内工作过,所呆的时间仅仅是茫然无知的学生时代,那时就连基本的文化课都学得狼狈不堪的,岂能奢想去饱蘸笔墨用心撰写七局大院宏大的历史。 

但是,社会上左一部右一本大院往事或历史故事,晃得我眼晕,三线子弟的传说比比皆是,大院不仅是部队子女的专属,也是芸芸众生平民百姓心之所向往的“伊甸园”,他她们与相濡以沫的邻居、发小、同学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经历了中、小学的同窗友谊,后因父母工作单位的调动,远离了兰州这座魂牵梦绕的大院,分散在祖国的四面八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群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花朵们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耄耋老人,但是他她们心中念想和惦记,通过文采飞扬的语句,在网页上绽放出重放的光彩。

 他她们是谁?这已经不重要了,他她们就是在大院生活过的我们哥和姐,他她们就是从小在大院俱乐部听歌看跳舞的邻座,他她们 就是曾为我们戴上红领巾的学姐,他她们就是参加文革初期的各项活动的红色长征团的英姿飒爽的红卫兵战士,他她们就是我们羡慕分配进了兰州最好工厂的那一批,也是背起行李在欢送锣鼓声里挥泪辞别家人去康乐去泾川去陇中贫瘠山村插队的学长,他她们良好的品德和学风影响着我们,现在又通过激扬的文字诗情画意的回帖,让我们感觉他她们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尤其在怀念大院的殷殷之情肺腑之言,给了我很大的慰藉。

 我见过他她们,也可能没有见过他她们,但是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是惺惺相惜的大院子女,我们就是在自己老将至的路上,寻找曾经感动我们的往事,用记忆串起最美丽的点滴充斥我们老年的生活,曾经历过的也是最难忘的,不会忘记。

 还有比我们小的学弟学妹,能经常撰文写出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回帖,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采这样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这位来自四川的玉格格却是我们公众号回帖最勤快的笔友,难怪我们的学哥魏彬久都忍不住发出惊叹的赞誉,因为以她的年纪尚不能写出大院的宏观大篇,但是她的文字那么准确详实栩栩如生再现大院的细致点滴。

这样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清晰的眼光,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谢谢你活灵活现的描写,帮助我弥补了认知上的偏差,纠正了鏐误。 回帖很多,精湛地方比比皆是,我择选有代表性的回帖,也是挂一漏万,丢失很可惜,只能坚定自己的想法,认真去撰写大院的趣闻轶事,使成为七局大院子女们最喜欢看的文字。

 最后再一次感谢这些年长于我的学哥学姐们,也感谢小我一轮的学妹了,祝你们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杜志杰 留言5次1我们是住在父辈盖的楼房里长大的,那时没有塔吊!少先吊、脚手架的跑马道挑着一砖一瓦,手艺精湛、雕梁画栋都有能工巧匠。可惜我们很少知道自己抹灰工、木工、瓦工、架子工的父亲干过那个工程;兰州宾馆、友谊宾馆房间屋顶的装饰花卉图案精美别致不知道是谁勾描出来的,民院水磨石缝斗拱挑出的庑殿顶,父辈的辉煌峻刻在心中,父辈的英名烙在心里:局总工程师:宋燊礽,付总工程师张连步(中国营造学会会员粱思成的学生),动力处工程师钱峰(唐山交通大学解放前毕业生),四公司主任工程师金东浩(清华大学50年毕业),八公司主任工程师沈学元(清华大学49年毕业),安装公司主任工程师周举良(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的堂弟,同济大学),二中校长马一(49还是5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修配厂的刘仲裕工程师、郭文凤工程师、张良德工程师;七局120位工程师撑起了西北五省区大型工程建设的技术脊梁。昨天 13:57:44 福建 

玉格格 留言19次 终于大致搞清楚我们局大院的建成和后来形成的大致情况。我记事时就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是省建工局大院,小时候都简称《局院》,小时候就很喜欢局院,那时的局院大门口很有气派,经常爱去那里骑自行车,因为局大楼门口那块地很大。那时的局院就有俱乐部,那里经常有节目演,记得老演样板戏,《沙家浜》扮演阿庆嫂的长得很漂亮,那会大家就都喊她们家女儿五朵金花。局院里还有灯光球场,老是在那放露天电影。局院里还有糖铺、菜铺、肉铺、粮站、煤场。最爱去的是糖铺,因为里面有糖卖,还有每天新进的点心,蛋糕、桃酥、面包、葱花饼,一进去就一股甜香味,每天有钱没钱都要进去看看,因就在小学大门对面。在局院里从小学上到高中。

那会的局院学校也很气派,那时就楼房暖气日光灯的,操场也很大。对局院有很深的感情,只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很幸福,有很快乐的童年,每天都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快快乐乐的回家来。整天都是蹦蹦跳跳的感觉,放学后除了玩就是玩,整天不停的跳皮筋,跳格子,踢毽子,打沙包。在楼门口不是弯腰就是劈叉,或者翻跟头。所以从小身体的柔韧性特别好,确实可以当体操‍运动员,只是那会没人发现我,也没有遇到招体操运动员的。只记得我有个同学跳高跳得好,被招体校了,那会多羡慕她的,老是一身军大衣在局院里不知招来多少人的羡慕。在局院里参加了77年高考,还初选上了。

只是后来17岁就离开了,好在当老师,每年夏天放暑假都会回去,直到老母亲去世,老房子拆迁,有好几年没回去了。好在拆迁房已经好了,应该可以回去再看看局院,虽然局院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但我脑子里却一直装着重前的局院模样,因那里有我的童年快乐,青少年的记忆,有和父母家人度过的年年岁岁。特别是过年的记忆,那时的年是真热闹,一家八口人吃着我爸做的年夜饭,别提有多幸福了。直到我们又领着我们的家人回家去过年,那热闹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更是有感而发。

 玉格格 留言19次 终于大致搞清楚咱们局大院的建成过程了,我父亲也是当时过来的领导,后来都不为人知了。退休还按普通干部退的,后来有个局长出面又重新去东北外调,在档案里找到解放后国家培养第一批干部上学时的毕业证书。才改过来,按离休退的。去世时是在兰州烈士陵园开的追悼会,身上是盖了党旗的,骨灰安放在烈士陵园里,也是盖党旗的。 02-01 15:03:04 四川 

 谢莉玲 留言85次 关注3年 我的父亲40年代后期在古城西安高中毕业,在一位老前辈的指引下进入位于西安的西北军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集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第三师任师部参谋,1954年集体转业到兰州。 01-29 15:05:23 甘肃

 周密 留言6次 了解历史,豁然开朗。第一张照片是我们班的毕业照,弥足珍贵 01-29 14:11:53 天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