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生活碎片——七局大院的逸闻趣事(三)
2025-02-04 11:51:44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马志娅: 我81年之前在局院住了几年。我也想起一些过往。不过是些鸡毛蒜皮。
早上拿着空锅盆,追着铃声打牛奶,一个农民推着自行车,后座挂着一大桶牛奶在院里叫卖,新鲜的奶子非常香。
记忆中局院机关食堂饭菜做得很好吃。我父母都在局院上班,中午总在食堂打饭。我在三中晏家坪上班,偶尔也会去食堂买炒菜。5、6个窗口乌央乌央排满了人。为了美味排很长时间。
我家朝南窗户外就是幼儿园的院子,好像也是机关宿舍楼。40多年,我竟然记不清我家到底是哪栋了。只记得下坡就是局院的俱乐部。俱乐部演过电影,有时也有局宣传队表演节目。
局属几个学校也去那里开过会
局机关办公楼,是仿古的大屋顶建筑,门口还有一小块类似广场空地,我很喜欢这个建筑,晚上散步总是驻足于楼下,看那个大大的屋顶。记不清哪一次回兰州,从西向东,刚刚过了七里河桥,我就激动万分的看着车窗外,只要看见那座大屋顶办公楼,我就该下车了,然后沿着小马路,进局院看朋友。没想到密密麻麻的楼一个挨一个,一直也没有看到那个标志性建筑。后来才知道早就拆了。唉!
七局一公司办公楼在局院的东北角,那有我家的一个朋友,出纳或会计。我有时候在晚上去她那玩,拉手风琴唱歌,整个宿舍一层很热闹。
我是在二小二中上的学。也认识一中的一些同届同学。无意看到吴老师的文章及一些网友的评论小文,我也凑个热闹,不禁回忆了不少记忆中的往事。
01-19 21:31:45 北京
丁泉石:
吴钧同学您好!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很高兴,谢谢!我和妹妹丁丽萍都出生在哈尔滨,丁国良是我大弟弟,二弟叫丁国斌,三弟叫丁国生,他们仨都出生在兰州。其实关注你的不止我一个,我的发小也是同学李水城也很关注你。他于1969年分配到机械化公司,1979年经高考被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学业有成,成为北大考古文博院的博士生导师。他家曾住在23栋1单元1楼,他父亲是建三师的一位军官,七局大院的选址,青海原子弹试验基地的选址,他父亲都参与了。他父亲最后担任的职务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一个公司的总经理,驻地在成都。去年五月,你跑兰州马拉松后,他正好出差去兰州,他问我你在不在兰州,想与你见面聊聊。我查看了你公众号的文章,知道你已经返回合肥,告知了他,挺遗憾的。他会告诉你许多建三师、青海金银滩以及局院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01-06 11:45:57 北京
肖:
丁大哥您好,您文中提到23栋一单元一楼靠东边大走廊的李水城,他的小名叫大车,听我母亲说过,小学时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还好没有被“文革”耽误。他弟弟叫李古城,也是我们不同班的同学,后来他家到四川成都去了,李古城好像进了一个文艺团体,还参加过一部影视剧的演出,好像叫(走进非洲)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很多很多,只是缺乏像吴钧这样的人来回顾历史并通过现代的手段加以挖掘呈现出来。01-06
13:37:48 北京
老鹰:
我也是“七局”的人,也曾经在局院里生活过,从你描写的“局院里的人”和“局院里的生活”中,看到了我所熟悉的那些人的影子,和我在局院里生活的那些岁月。
“局院”,记录了支援西北建设的三代人的艰辛和奉献,尽管今日的局院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的人们也理解不了当年“七局大院人”的欢笑和泪水,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是他们这三代人用生命改变了甘肃、青海和宁夏的荒漠和落后,尽管他们渐渐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遗忘。
感谢有你,为“七局的人”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01-04 19:17:51
上海
秋叶红:
我是七局二中的,地址在兰州西固福利区。对吴钧的文章很赞,有同感。我也写了有关学校的(回忆录),林林总总,喜怒哀乐,是我们那代人的共同心声。01-05
17:49:04 山东
老李:
大院的回忆,叫我又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澡堂子,理发室大老高,机关食堂,红大楼,水塔大院,卫生所。煤厂子,锅炉房。我在这里上小学,然后上中学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儿时的伙伴,小学时的同学,都已各奔东西。有些人几十年都没有在见过面,很是想念。你写的这篇文章叫人很是感动谢谢你了,辛苦了。
01-16 21:06:13 海南
贵宾:
我五八年随父母来到兰州七里河第三公程局机关子弟小学上学。班级有叫张长安,贺长安,刘哈英的。曾住过局里的东院西院,看到过苏联姑娘粉刷学校对面的房子。也去少年文化宫与苏联小朋友联欢。经常去黄河边玩.。金色的童年真让人留恋啊!
01-14 07:39:44 河北
记忆与生活碎片——七局大院的逸闻趣事(三)
马志娅: 我81年之前在局院住了几年。我也想起一些过往。不过是些鸡毛蒜皮。 早上拿着空锅盆,追着铃声打牛奶,一个农民推着自行车,后座挂着一大桶牛奶在院里叫卖,新鲜的奶子非常香。 记忆中局院机关食堂饭菜做得很好吃。我父母都在局院上班,中午总在食堂打饭。我在三中晏家坪上班,偶尔也会去食堂买炒菜。5、6个窗口乌央乌央排满了人。为了美味排很长时间。 我家朝南窗户外就是幼儿园的院子,好像也是机关宿舍楼。40多年,我竟然记不清我家到底是哪栋了。只记得下坡就是局院的俱乐部。俱乐部演过电影,有时也有局宣传队表演节目。
局属几个学校也去那里开过会 局机关办公楼,是仿古的大屋顶建筑,门口还有一小块类似广场空地,我很喜欢这个建筑,晚上散步总是驻足于楼下,看那个大大的屋顶。记不清哪一次回兰州,从西向东,刚刚过了七里河桥,我就激动万分的看着车窗外,只要看见那座大屋顶办公楼,我就该下车了,然后沿着小马路,进局院看朋友。没想到密密麻麻的楼一个挨一个,一直也没有看到那个标志性建筑。后来才知道早就拆了。唉! 七局一公司办公楼在局院的东北角,那有我家的一个朋友,出纳或会计。我有时候在晚上去她那玩,拉手风琴唱歌,整个宿舍一层很热闹。 我是在二小二中上的学。也认识一中的一些同届同学。无意看到吴老师的文章及一些网友的评论小文,我也凑个热闹,不禁回忆了不少记忆中的往事。 01-19 21:31:45 北京
丁泉石: 吴钧同学您好!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很高兴,谢谢!我和妹妹丁丽萍都出生在哈尔滨,丁国良是我大弟弟,二弟叫丁国斌,三弟叫丁国生,他们仨都出生在兰州。其实关注你的不止我一个,我的发小也是同学李水城也很关注你。他于1969年分配到机械化公司,1979年经高考被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学业有成,成为北大考古文博院的博士生导师。他家曾住在23栋1单元1楼,他父亲是建三师的一位军官,七局大院的选址,青海原子弹试验基地的选址,他父亲都参与了。他父亲最后担任的职务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一个公司的总经理,驻地在成都。去年五月,你跑兰州马拉松后,他正好出差去兰州,他问我你在不在兰州,想与你见面聊聊。我查看了你公众号的文章,知道你已经返回合肥,告知了他,挺遗憾的。他会告诉你许多建三师、青海金银滩以及局院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01-06 11:45:57 北京
肖: 丁大哥您好,您文中提到23栋一单元一楼靠东边大走廊的李水城,他的小名叫大车,听我母亲说过,小学时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还好没有被“文革”耽误。他弟弟叫李古城,也是我们不同班的同学,后来他家到四川成都去了,李古城好像进了一个文艺团体,还参加过一部影视剧的演出,好像叫(走进非洲)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很多很多,只是缺乏像吴钧这样的人来回顾历史并通过现代的手段加以挖掘呈现出来。01-06 13:37:48 北京
老鹰: 我也是“七局”的人,也曾经在局院里生活过,从你描写的“局院里的人”和“局院里的生活”中,看到了我所熟悉的那些人的影子,和我在局院里生活的那些岁月。 “局院”,记录了支援西北建设的三代人的艰辛和奉献,尽管今日的局院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的人们也理解不了当年“七局大院人”的欢笑和泪水,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是他们这三代人用生命改变了甘肃、青海和宁夏的荒漠和落后,尽管他们渐渐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遗忘。 感谢有你,为“七局的人”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01-04 19:17:51 上海
秋叶红: 我是七局二中的,地址在兰州西固福利区。对吴钧的文章很赞,有同感。我也写了有关学校的(回忆录),林林总总,喜怒哀乐,是我们那代人的共同心声。01-05 17:49:04 山东
老李: 大院的回忆,叫我又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澡堂子,理发室大老高,机关食堂,红大楼,水塔大院,卫生所。煤厂子,锅炉房。我在这里上小学,然后上中学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儿时的伙伴,小学时的同学,都已各奔东西。有些人几十年都没有在见过面,很是想念。你写的这篇文章叫人很是感动谢谢你了,辛苦了。 01-16 21:06:13 海南
贵宾: 我五八年随父母来到兰州七里河第三公程局机关子弟小学上学。班级有叫张长安,贺长安,刘哈英的。曾住过局里的东院西院,看到过苏联姑娘粉刷学校对面的房子。也去少年文化宫与苏联小朋友联欢。经常去黄河边玩.。金色的童年真让人留恋啊! 01-14 07:39:44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