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的眼光

2025-01-22 12:39:17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我最近写了怀念七局大院生活的文章,引起一些老人的关注,因为人们都都是重感情的,对于生活过院子难以割舍。我也被深深感动。作为一名只在局院里生活了才十年(1965至1975)对局院了解是肤浅的,甚至出现十分明显的破绽,人名张冠李戴,年限错误百出,叙述支离破碎,言词奢靡不实。我知道这是我的硬伤,除了时间的缺憾外,就是我以及我家始终都游离老建三师或东北一公司核心层之外,与吴淞,秦烈英,单国栋,杨振皋等老领导根本就不熟悉或只能仰望。

记得1968年杨振皋的儿子杨远征在薛小秦家串门,闲聊裴周玉,龙书金都能侃侃而谈,让我受益匪浅。杨的孩子毕竟属于建三师干部子女,对于他们的经历和传奇故事也比我们了解更多。 就像去年几位大院里知名人物,在阅读我写的大院往昔时即刻做出精湛的评价:用心可嘉,叙述不实,缺乏经历,不足为训。这是对我所写的很多大院回忆最精确的评价。

毕竟我到大院的时候,已经开始上小学了,远远赶不上那些光着屁股尿尿和泥玩我的发小们。像老黑,他两岁就来局院25栋居住,一直到2003年离开大院。可以说一部浓墨重彩的大院历史全都了然于心,无论是文革前的大院的来龙去脉都有详细的梳理,还是大院的斗争趣闻轶事,老黑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是一本七局大院的活字典,就像《茶馆》名剧当中的“老北京”,因为他的存在,整部戏剧就活了,成为经久不衰的北京人艺的传统剧目。 

 老黑的眼神独特,具有杀伤力。平日里我们的见面,坐在上海的某处餐馆里,喝着回甘的佳酿,微醺氛围里老黑眼睛透着温和的光泽,聆听别人的话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老黑的眼光可是目光炯炯明察秋毫,什么人什么事他都能熟悉,也能说得清清爽爽,让人佩服。因为有了老黑,很多无解的话题都有了正本清源的答疑解惑,因为老黑,大院的故事就是有了堪称完美的诠释和校正。 

 我提及大院的楼房布局,老黑也不予时机补充最重要的地方,像楼房的结构和质量;我回忆了大院有名气的人物,他都能提供最传神的回眸;我想到社会上遇见二中的武林高手,他及时告诉我他叫朱兆深。还有很多趣闻轶事都一一点拨,纠正了我许多破绽,甚至对我文字的粗心大意老黑也给予劝勉,避免我出现瞠目结舌的缺憾。

 老黑在校做学生属于外拙内秀的那种,一双明亮的眼睛明察秋毫。他留校当老师也是没事惹点事的职业,但老黑天南海北地行走,学习,练武、结交新朋好友,却是余香袅袅,颇得人脉。关键还是他的眼睛明亮,洞察力强。 

 下面就是我在自己所写的文章后面节选老黑的跟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老黑的文笔,写得非常棒,至于我为什么将以前称呼彬久哥改成了老黑,也是在很多文章回帖中发现,许多大院的老人和小孩,都会脱口而出喊到老黑,因为这个称呼深入人心,耳熟目祥,所以就在这篇专门聊老黑眼睛的文字里,直接称呼老黑了,没有什么不敬不恭。

 吴钧,你说的大史叫史克勇,小学和我同学,他家的子妹都很高,他有个姐叫史什么凤,也是大个子,与29栋的栾啥了,名字记不清了,新婚后没几天就离婚了,他弟弟史克英,曾去俄罗斯发展,也一事无成,后来也离婚了,孩子归女方。史克勇北体毕业后,分回兰州,他不回,等了一年才分到北京航空公司,不久得胃癌去世了。

 吴钧,你讲的赵旭(煦)一会又是黄旭,文字要严谨,赵煦是三中73届学生,曾在局大院红大楼上建工局大专,学的财会专业,我给他代过体育课,他后来到上海工作,我与他吃过两次饭,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不知你与他有联系否? 

 于尚湖是于尚江的弟弟,文革期间,于尚江组织一帮人经常打仗,手下有梁志强,佑了(大名忘了),吴可江等,马仔有小毛(陈武斌),付广利等等,当年在兰州市名声大噪,七局一中把他软禁起来,关在红大楼,由马明达老师看管,后来其母亲强行带他回老家山东威海,否则公安局会抓他判刑的。他弟后来退休也回老家定居了。 

 马老师的学生赵永民已于前几年去世了,他算是我的师兄,记得是1981-2年间,他在甘师大上学,在操场上踢足球,被体育系的几个学生欺负了,他双拳难抵四手,打仗吃亏了,后来他找陈南堂(28栋的)让他来找我,当年我还是省建一中的体育老师,让我去帮他出气,后来第二天我和云子强,二球平去师大找到赵永民,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将那个不知深浅的家伙教训了一番。 

 吴钧,你讲的糕团店的七局二中学生,叫朱兆深,曾跟马老师学习武术,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到兰州市公安局工作。二中还有一学生毕业后,分到悦宾楼饭店做主厨,也是和马老师学习武术,后来自己开饭馆,购买了房产,在城关区开王朝大酒店,现任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 

 提到总公司的干部住宅,主要是西院的5.6.7.8.9.10栋,东院的30栋略好一些,并有地下室,6栋也有地下室。东院还有25.26.27.29.栋住宅栋也是单元大走廊,4.5家共用一厕所,2.3家共用一厨房。28.30.31栋小走廊,住户少,最多住三户的。30栋有暖气。 我家是1956年6月4日住进25栋2单元一楼的套间。一直住到2003年初拆迁,才换到新房。

 就在上面老黑的回帖,虽然就是有所选择的几段,足以看出老黑的良苦用心及做事的缜密。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大院故事的深入,老黑眼光独到的文笔,撰写七局大院前世今生将不再是孤灯一盏,而大院文字的地平线也将随之重新起伏。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