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约定

2025-01-13 08:53:05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同学,你好!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很高兴,谢谢!我和妹妹都出生在哈尔滨,丁国良是我大弟弟及后面的弟弟都出生在兰州。其实关注你的不止我一个,我的发小也是同学李水城也很关注你。他于1969年分配到机械化公司,1979年经高考被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学业有成,成为北大考古文博院的博士生导师。 

他家曾住在23栋1单元1楼,他父亲是建三师的一位军官,七局大院的选址,青海原子弹试验基地的选址,他父亲都参与了。他父亲最后担任的职务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一个公司的总经理,驻地在成都。 去年五月,你跑兰州马拉松后,他正好出差去兰州,他问我你在不在兰州,想与你见面聊聊。我查看了你公众号的文章,知道你已经返回合肥,告知了他,挺遗憾的。他会告诉你许多建三师、青海金银滩以及局院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是昨天我在公众微信号查看一篇文章的回帖所看到的,这学哥丁泉石的回帖,他在回帖中介绍了两个情况, 

 一是他的弟妹,我很早就是熟悉,他的妹妹丁丽萍是学校女篮的主力队员,与李淑敏等人经常在球场上练习或比赛,还有常与73届的学哥们互动,我们俩还有QQ的联系。而丁国良就不用说了,在我们聚会的同学里他也与我参加了几次聚会,彼此间都很轻松和友好。  

二是丁哥介绍他的发小我则不熟悉,虽然二十三栋是我最熟悉的楼栋,我上学的同班同学就是由二十三、二十八、六栋的学生所组成,我家窗户的对面就是一栋如长廊卧波一条的二十三栋,对面的许多窗户里就是我的同学灯火阑珊家地温馨,王强、王松强、白喜成、张达平、杨茄子等,就是没有听到过李水城,这是我们间年龄差距,他毕业工作了我们才上小学四年级,后他工作我们也没有往来。还有听说他有意想借助去年我跑兰马机会,想约我坐坐聊天,这说明还有人注意我,而我却茫然无知。 

 这时我的头脑还算清醒,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独自窃笑的想法,不像被人指责我被纷至沓来的点赞和回帖所蒙蔽,自己都不知天地间的方向和尺寸了,什么得意忘形什么说话颠三倒四了,还有什么逻辑性混乱。真的我很清楚下一步自己该干什么,踏踏实实地码好字,千万不要飘飘然,骄傲自满。 

 1979年参加高考,与局院的学哥陈楠堂和赵永民一起参加考试,无意间听他们讲二十三栋的李水城高考成绩不错,能进北大。我也没有仔细打听李水城的细枝末节,现在作为北大古文博士生导师是出自我们大院,并且能有机会邂逅,并从他身上了解到更多老七局大院前世今生以及常人罕见的趣闻轶事。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是的,我必须承认就在我们居住的有点陈旧简陋的大院里藏龙卧虎,蛰伏着许许多多的天赋聪颖腹中诗书渊博的俊杰,我知道大院最为平常自然的生活,恰是我们大院生活情趣最生动的景致。也容易被自己所忽略,大院曾涌现过胡泽民,李渝湘、高桂云、邹豪杰,武毅等恢复高考的精英学长,也有成批成片考到国内各类大学的佼佼者,成为现在大院老人津津乐道延绵不息的回忆。 

 我原先只是看到俭朴的院子平平常常,喜欢把眼睛朝外看,朝高处看看到的尽是远处的虚空和不着边际的远方,其实我们身边的宏丽和妖娆,丰功伟绩,喧嚷和震惊渐渐地显现出来,带着大院的色泽和温度,开放着绚丽的花朵,是一道挡不住的风景。  

那个李水城就是我经常在,《读书》、《随笔》、新华文摘里如雷贯耳的陈平原,陈思和等从农村工矿再到国家学府顶端的学者,我庆幸我们的大院也出现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也会让我们敬仰的目光流露出自愧不如的拘谨。 

“天地灵气筑其城,日月精华聚其形”,一方地气出一方文化,我和大院的50、60、70后,甚至是80后,当然他们的眼神和想法与我们的眼神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如风如雨般走过,带着念想和遗憾、愉悦。  

我仍然穿着一身的旧衫走过大院,突然发现已经远远地不合时宜了,周边都是新潮的时尚,我只是一双旧鞋带着念旧的思想,想着那些鼓舞过我的老人,走南闯北,春风不必重过玉门关,我庆幸旧鞋挡不住我继续行走的脚步,不再新潮的服饰里仍旧奔涌着思绪的流水,一直没有停止想把那些美丽的故事变成铅字或网上流传的字迹。

  虽然我还没有见过丁泉石学哥,也没有与李水城照面,但因为我们有七局大院生活的经历,有相似的读书学习的爱好,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有温故知新不断思索的大脑和怀念往事的愿望,期望能在一个温暖的日子,端着茶杯喝茶聊天,嘘唏不已的温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