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回忆文章的拾遗补缺
2025-01-06 10:31:23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写完《怀念七局大院》约五千八百字的回忆,算是对一直萦绕不已的大院情结有了一个了断。连我自己都被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琐碎文字所厌恶,别说其他人了。有的熟悉的人视而不见,从不吭声或评述这段彼此都难以忘记的陈年旧事。确实这样,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就是传递一种声音或态度:“不是你能吗?也不过如此”。于是我只好缄默无语,不再说什么了。
只有平时对我有仇有恨的肖丕争还算有点意思,给我回帖道:“我想说你写的三部曲,全是大框架,我跟你说过,收集一些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人和事穿插在其中,有血有肉地表述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个老肖也真是奇葩,每天都在我俩的微信上“起腻子”,如同甘肃人所说“不省事的小姨子,不见还想,一见就嚷”。他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文化,知道几个字,就信口开河说,什么骗子吃的面片子,外号夹蝎子,腿坏像瘸子,总爱自作多情装清纯小子,实际是一个坏分子。算了不提他了,就说说大框架下遇到的奇特的事情,也是千年难遇的与七局大院密切相关的趣闻。
我写得文章一般在今日头条,美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上刊出,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乐子,每天写点文字,至少保持大脑的清晰。当这次写得《怀念七局大院》的文章后,我注意到有一些七局大院的老人,相继在微信公众号上回帖,表达他们对经历过往事惦念,有的回帖写得情真意切很感人。很多写回帖的人都是大院的老人,说明在我们过去的那些往事中,最上心最有情怀的还是这群老人。
在微信公众号有一位署名丁泉石的学长,他是69届毕业生,住在25栋一单元二楼,他应该是我同学丁国良的哥哥。他对我发出的文章阅读很仔细,并有的放矢回了有水平有价值的跟帖,像一中学校的由来,曾经的老师名字,还有建工局几番沉浮的经历的拨冗,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认识。要这里对他再三表示感谢。也就是丁学哥的回帖,也让平时说话粗俗不堪(戏说,要不然肖哥又要暴跳如雷)。
肖哥文质彬彬,言词恳切给丁学哥回帖:
“丁大哥:您好,我就是您短文里提到的31栋一单元三楼的住户。我叫肖丕争,我姐叫肖莉,和您是69届的同学,我则是您妹妹丁丽萍的不同班的同学。您家在25栋二楼西面最里面的套间。谢谢您,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您还为我们家做了这么一件感人的事情,真该好好向您学习,回想一下,那时候的学生多么的优秀,可惜现在的社会风气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了。谢谢您还记得我的母亲,父亲。丁大哥您现在也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了,希望您保重身体,为夕阳红的队伍不断地增添新的动力。谢谢大哥,祝您及您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这段文字堪称肖哥涵养的真实写照,像老肖的母亲一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其实我小时候经常去老肖邻居家去玩,对于老肖的父母都很熟悉。就像丁哥所说那样,肖的父亲气宇轩昂,颇有东北大老爷们的气质,而肖的母亲则是温文尔雅,很有文化品位的小学教导主任。但丁哥在回帖中提及与肖家关联的一件趣闻,我只是匆忙一瞥,后面再也没看到此回帖,或许是被丁哥删除了。
这事大致这样情形,文革期间,与丁哥家相邻的老肖家里出门将开门的钥匙锁在房间里,也不好砸门进屋拿到钥匙,无奈之余找到一架长梯子,就从老肖家的窗口进到屋里取出钥匙。当时老肖年龄尚小,尤其如麻杆一般的身板,爬不到三楼的窗口,而老肖的父亲身宽体胖也难于攀爬到三楼窗口,这时只有见义勇为的丁大哥主动承担取回钥匙的重任,最后顺利完成了这艰巨的任务。不说不知道,一说让我们对网上来往却未曾谋面的学哥充满敬重之情,好人一直都是好人。
我看到这些陈年旧事也不予时机凑点热闹,唯恐天下不乱。我逗肖哥,不要将感谢挂在嘴边,而应该表现出实在的回馈之情。至少要在京城请一回客,好好感谢丁学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想想看,若是肖哥爬上高高的梯子,那样风一吹就倏忽像落叶一般飘坠,那就给革命带来的损失就巨大,至少北京的歌坛少了一位“帕瓦罗蒂”一样的高音演员。我们也失去称兄道弟般的肖丕争同学。
写完回忆文章的拾遗补缺
写完《怀念七局大院》约五千八百字的回忆,算是对一直萦绕不已的大院情结有了一个了断。连我自己都被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琐碎文字所厌恶,别说其他人了。有的熟悉的人视而不见,从不吭声或评述这段彼此都难以忘记的陈年旧事。确实这样,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就是传递一种声音或态度:“不是你能吗?也不过如此”。于是我只好缄默无语,不再说什么了。
只有平时对我有仇有恨的肖丕争还算有点意思,给我回帖道:“我想说你写的三部曲,全是大框架,我跟你说过,收集一些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人和事穿插在其中,有血有肉地表述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个老肖也真是奇葩,每天都在我俩的微信上“起腻子”,如同甘肃人所说“不省事的小姨子,不见还想,一见就嚷”。他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文化,知道几个字,就信口开河说,什么骗子吃的面片子,外号夹蝎子,腿坏像瘸子,总爱自作多情装清纯小子,实际是一个坏分子。算了不提他了,就说说大框架下遇到的奇特的事情,也是千年难遇的与七局大院密切相关的趣闻。
我写得文章一般在今日头条,美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上刊出,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乐子,每天写点文字,至少保持大脑的清晰。当这次写得《怀念七局大院》的文章后,我注意到有一些七局大院的老人,相继在微信公众号上回帖,表达他们对经历过往事惦念,有的回帖写得情真意切很感人。很多写回帖的人都是大院的老人,说明在我们过去的那些往事中,最上心最有情怀的还是这群老人。
在微信公众号有一位署名丁泉石的学长,他是69届毕业生,住在25栋一单元二楼,他应该是我同学丁国良的哥哥。他对我发出的文章阅读很仔细,并有的放矢回了有水平有价值的跟帖,像一中学校的由来,曾经的老师名字,还有建工局几番沉浮的经历的拨冗,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认识。要这里对他再三表示感谢。也就是丁学哥的回帖,也让平时说话粗俗不堪(戏说,要不然肖哥又要暴跳如雷)。
肖哥文质彬彬,言词恳切给丁学哥回帖: “丁大哥:您好,我就是您短文里提到的31栋一单元三楼的住户。我叫肖丕争,我姐叫肖莉,和您是69届的同学,我则是您妹妹丁丽萍的不同班的同学。您家在25栋二楼西面最里面的套间。谢谢您,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您还为我们家做了这么一件感人的事情,真该好好向您学习,回想一下,那时候的学生多么的优秀,可惜现在的社会风气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了。谢谢您还记得我的母亲,父亲。丁大哥您现在也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了,希望您保重身体,为夕阳红的队伍不断地增添新的动力。谢谢大哥,祝您及您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这段文字堪称肖哥涵养的真实写照,像老肖的母亲一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其实我小时候经常去老肖邻居家去玩,对于老肖的父母都很熟悉。就像丁哥所说那样,肖的父亲气宇轩昂,颇有东北大老爷们的气质,而肖的母亲则是温文尔雅,很有文化品位的小学教导主任。但丁哥在回帖中提及与肖家关联的一件趣闻,我只是匆忙一瞥,后面再也没看到此回帖,或许是被丁哥删除了。
这事大致这样情形,文革期间,与丁哥家相邻的老肖家里出门将开门的钥匙锁在房间里,也不好砸门进屋拿到钥匙,无奈之余找到一架长梯子,就从老肖家的窗口进到屋里取出钥匙。当时老肖年龄尚小,尤其如麻杆一般的身板,爬不到三楼的窗口,而老肖的父亲身宽体胖也难于攀爬到三楼窗口,这时只有见义勇为的丁大哥主动承担取回钥匙的重任,最后顺利完成了这艰巨的任务。不说不知道,一说让我们对网上来往却未曾谋面的学哥充满敬重之情,好人一直都是好人。
我看到这些陈年旧事也不予时机凑点热闹,唯恐天下不乱。我逗肖哥,不要将感谢挂在嘴边,而应该表现出实在的回馈之情。至少要在京城请一回客,好好感谢丁学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想想看,若是肖哥爬上高高的梯子,那样风一吹就倏忽像落叶一般飘坠,那就给革命带来的损失就巨大,至少北京的歌坛少了一位“帕瓦罗蒂”一样的高音演员。我们也失去称兄道弟般的肖丕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