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藏书》给我的启示

标签:
健康历史情感文化 |
这是一本没有压力,也没有预定目标,像看茅盾文学优秀作品,要带着想法去阅读,至少要分辨出该小说为什么优秀,是文字不朽还是情节诱人,或是重大题材等等。而阅读这本书,则可以无想法一身轻的阅读,看看那些能具备自己书房的大家,是如何畅谈治学,做学问而全心全意收集好书,装门设立自己所梦想的书房。
能有像模像样的书房的词语,一定不是几本书摆放一起,或几个书柜和书架就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书房。当然作为普通人喜欢读书,仅仅是满足日常的阅读而已,也能叫书房。但我看了这本《读书与藏书》后,明显感到自愧不如,不能再总炫耀自己如何如何的书房了。我就是数个书柜和书架而已,上面只摆满了数千册的书籍,连一万册都没有,岂能不知天高地厚的讲自己有一间书房。
书房是装满文化精髓书籍的地方,是一个爱书人心中最神圣的场地,是可以屏声静气吮吸人类精华的殿堂,是消除生活烦恼与喧嚣宁静的静谧之处,更是那些大作家等工作的重地,他们可以心如巡游的猎手在书海中疾驰,也像沉静不语的哲人,思考人类严肃的问题,不是轻松的休憩,也不是无聊的打发时间,更不是趋风附雅的点缀,人家是真的爱学习,热爱读书,也需要书籍来完成他们一个个写作或研究项目。书房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不是画龙点睛的修饰。
想想自己也喜欢读书,却因为居无住所,从农村到单位,再到学校再到兰州区调队,后再辗转反复,数经磨难,终于实现了一个书房的梦想,正当自己还没有享受书房带来的惬意和幸福及便捷,却因为家里需要老人,又不得不舍弃新落成的书房。因为两地的距离,只能遥望书房,心里万般无奈。书房依然还是一个无法落实的梦想。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没用空余的房间专门搁置书籍,我也没再大规模的去书店选购心仪的书籍,要么就是依靠回南京家里顺便捎带几本想读的书,像我从那间闲置的书房里拿了《静静的顿河》,《古文观止》,《唐诗选》《毛泽东选集》等,只能是拾遗补缺,也完全解决不了日常的阅读需求。更多的读书还是依赖合肥的两座图书馆,这样一来,书房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没有书房也能安静地去读书,去写作,去遐想,去满足精神世界的漫游和巡礼。
我是一个对书有要求的人,喜欢看的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书借到手仔细阅读一遍,现在的家里依然到处都堆放着书籍,地面上几个书堆,桌子上也是杂乱无序的书堆,更让家人愤恨的就是在睡觉的床上也堆满的凌乱无比的书籍、杂志,似乎也装成阅读大家一般,就是没有硕大整洁的书房,也要立足现有的情况,弄得到处都是书,仿佛不这样做就显不出自己多有学问啊,其实有没有学问,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为了装,为了一点虚荣心而已。还有就是生活习惯不好,一定就是不利索不讲卫生的懒惰之人的做法,真的没有什么好显摆的。
就是这样,我依然如故,喜读书不求甚解。尽管达不到作家,学问家的水平,但阅读不懈,写作不止会保持下去的。因为这也是自己目前最喜欢也是最有趣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