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送快递》读后感

标签:
情感文化历史 |
昨天看完了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看完后仔细想想这本书给我什么样的启示。
胡安焉是湖北人,学历不高,悟性和自尊心很强,但别人与他经历相同挫折和不公时,就会发泄出来,要么与快递公司经理们或其他店主们对抗、谩骂以至于辞职不干了,而胡则选择了沉默,绥靖的策略能够相安无事躲过一次次的险境,他不是只是为了顾及一碗保命的饭吃,而是深刻思索这当中的人事关系,生存的逻辑关系,还有资本运作下的人的属性特征,就像他经历了10多年的打工生活,频繁的转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就是为了获得比同龄人更多的生活感受,从而写出更深刻的生活感悟。
正如他自己所言:“从那时候起,我不会单一地去看待生活应该追求什么,比如像一条轨道一样,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正确的判断、规划和调节自己。我后来觉得无论怎样都行,这个想法对我挺好的,让我很多的焦虑都消失了。我只要认真地度过每一段生活,不需要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
胡安焉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他的19份工作,他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短的不过几月,最长期的两年半。如果全部写下来,大概又不止这个数字。
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他觉得,在做其他工作的时候,多是为了融入社会这个巨大的运转机器里,而他随时可以被替换。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是属于他的独特的时刻。
他说,事实上,他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他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他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写书让他不断回顾在过往工作中所面对的不同处境与不同的选择,问“我为什么当时会有那样的感受、想法和选择,那也是重新认识自己。”
这本书的文字不是华丽或形容词频频出现,好有文采的文字打动人心,不是这样,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面人生的残酷,毫不掩饰自己生活在底层的尴尬困顿的日日夜夜,含辛茹苦的分拣工作,天天都要露出极不情愿的微笑,战战巍巍对待他所快递的雇主,就是再面对主人的指责无理的要求,都要带着微笑,细声细语央求客户签单,更不能将不满和痛苦在客户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客户的一个投诉就会让他一天的辛苦顿时化为乌有。
这些情形都真实地在他的文字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这本书能在网上这么叫好,与作者真实披露了快递行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以及奋力抗争在一线的快递小哥等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以前人们只是略为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但能像胡安焉深入其中,经历过磨难和盘剥,讲出真实可信的真相,还是非常罕见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胡安焉将自己冷峻的思考,认真的梳理,写出了他在快递行业就业的酸甜苦辣,也告诉我,应该关注什么,去写什么了。
《我在北京送快递》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