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去北京送快递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年十九了,早上气温是零下二度,我五点准时出门跑步,沿着寂静的黄山大道一口气跑到了西二环以西的天智路了,来回就是16公里,想要完成20公里的路跑,因为出门有点晚了,时间紧张,我还要7点前到家,收拾一下,赶紧去食堂吃饭。
我情有独钟的食堂也说不上早餐品种琳琅满目,但总有7--8种品种可以选择,像早上的梅菜烧饼,烧麦,春卷,粉丝豆腐包,大肉包,豆沙卷,狮子头,馒头,加上胡辣汤,或稀饭和鸡蛋,足以让人吃饱吃好。我已经很知足了,比家里媳妇做的老三样可强好多了。
早上在图书馆里看书,也没有写什么东西,就专心致志地沉浸在《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的200多页阅读当中,书里讲述本书最关键的地方,新月染病,一直竭尽全力与病魔抗争,而新月的父亲却因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心力憔瘁,摧枯拉朽最后也撒手人寰。我一直到下午2点钟才将此书阅读完毕。
随后我就按照计划去借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什么要看《白鹿原》,一直就听说这书写得真实大气,是陕西文坛自柳青、路遥、贾平凹之后文学作品的又一座高峰,此书可以这样形容“前无来者,后难呈现”的珍品作品。
首先是,我看此书只有等到现在这样年龄,心情不再浮躁了,能够静下心坐住,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一字一句的阅读了,以前年轻气盛,浮躁戾气,现在却是孜孜以求好学不倦。
其次是,我阅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穆斯林的葬礼》,想着继续完成今年的阅读之旅,这么多的好书,早就想读,等了一年又一年,就是只见理想辉煌,不见阅读一字半句,典型的蹉跎岁月,明日何其多,胡子白了,眼睛模糊了,神魂颠倒了,唯有坐在床头唉声叹气了,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现在还能看,就慢慢的阅读,除了正常的读书外,还要学习,写作,锻炼等等不一而足,慢慢的就会有所收获,细大不捐,集腋成裘。
去借书时终于借到了心仪的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从网上推荐的瞬间,这位胡安焉立即走红全国,一个送快递的小哥能风靡一时,也是他的文化积淀,他上过大学,有着绝大多数快递小哥不曾有的文字水平和视角,能够经历艰苦逼仄的历练而写出真实的快递小哥的曲曲折折。
也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都是虚拟的世界或是“假大空”,而远离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很难怪人们不爱看书了。同时,也是我们的作家写得好书太少的缘故,像最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梁鸿的《梁庄十年》,李娟《遥远的阿勒泰》,刘亮成的《在新疆》等已经是凤毛麟角。
所以胡的《我在北京送快递》立即受到无数人的赞誉。我在市图书馆,省图书馆想早些借到手中一睹为快,可就是借不到。你想,一个图书馆能上架的就是两本书,等到网红该你去借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约三个月的时间我锲而不舍盯住了书架上的胡安焉,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借到了这本2023年网红作家的《我在北京送快递》。看看他究竟是如何以40岁的年龄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完成快递的递送任务,并且还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视角。
好了,在没有完成阅读之时,还是三缄其口,看完再说吧。如果不是自己年龄大了,我也想去北京送快递。不知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