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流水账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 |
中午还是不睡,因为午休对我来说太奢侈了,还有就是中午睡了,影响晚间的睡眠。
于是大段的时间可以用来浪费,没有干家务活,主要还是看书。看了屠格列夫的《猎人笔记》,原以为是一部长篇,看了才知道都是精湛的短篇小说组成,不愧为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大师,将远东古老蛮荒之地的人物和事情描述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传统与现代交织不清的各样问题与矛盾,100多年前的人物也在我们身边出现。
看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这本书让我感觉很失望,因为远远比不上他的经典《静静的顿河》所达到一个民族史诗般巨著的水平,这本书有点像我国的作家浩然的作品,有着截然的分界线:《艳阳天》与《金光大道》的差异一样。前面是标杆的传世之作,后面就落入前面的框框了,很难超越和突破。肖洛霍夫的这本被开垦的处女地,我始终集中不了注意力,认真阅读,可能与我对它寄予期望值太高了。
实际上这本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感人,像《静静的顿河》里面的格里高力那样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不能忘记,惦记他的命运,想象他生活的多舛,也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格里高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喜怒哀乐以及身世浮沉完全就是顿河流域哥萨克民族的历史。
我实话说原打算春节期间两天能将此书看完。我最多只看了400页当中了三分之一,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归还了图书馆。
还了旧书就要借几本新书,我没有按照省图书馆推荐的《春节》、《节日里的中国》、《寻味中国》、《岁月欢》、《国宴与家宴》、《礼俗之美—丰子恺岁时书》,一是,我发现只要被推荐,不管书好坏,都是借不到的,因为推荐的书有限,只有一两册,会有先下手为强的读者得到;二是,省图推荐的书,不一定为我所喜欢,如果不喜欢也不想看。
我借了林少华的《一不小心就老了》,我想自己也是一不小心就就真的老了,仔细琢磨一下别人咋对待老将至的问题呢。
借了副刊丛书—《遇上的缘分》,第二本副刊丛书《一城风月向来人》
借了子禾的《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既然我一直借不到名声显赫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就将就看看这本外地人在北京的辛酸经历,我也在北京生活很长时间,忍不住将书中的主人翁当成自己,与之一同悲喜交加,甚至掬一捧湿润的泪水。
我实话说原打算春节期间两天能将此书看完。我最多只看了400页当中了三分之一,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归还了图书馆。
还了旧书就要借几本新书,我没有按照省图书馆推荐的《春节》、《节日里的中国》、《寻味中国》、《岁月欢》、《国宴与家宴》、《礼俗之美—丰子恺岁时书》,一是,我发现只要被推荐,不管书好坏,都是借不到的,因为推荐的书有限,只有一两册,会有先下手为强的读者得到;二是,省图推荐的书,不一定为我所喜欢,如果不喜欢也不想看。
我借了林少华的《一不小心就老了》,我想自己也是一不小心就就真的老了,仔细琢磨一下别人咋对待老将至的问题呢。
借了副刊丛书—《遇上的缘分》,第二本副刊丛书《一城风月向来人》
借了子禾的《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既然我一直借不到名声显赫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就将就看看这本外地人在北京的辛酸经历,我也在北京生活很长时间,忍不住将书中的主人翁当成自己,与之一同悲喜交加,甚至掬一捧湿润的泪水。
还有一本就石磊的《关于中年的千言万语》,感觉这书就是为自己所写的,于是就放在自己的书包里了,回家好好阅读一番。
过年了,今天是初四,年还没有过完,争取初八完成这几本书的阅读,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