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我对以后充满了期待

标签:
健康历史情感文化 |
昨天写了今年借书的目录,这样也能让自己心中有数,对自己读书计划有好处,同时也能安民告示其他人,了解自己读书内容。但自己从所列出的书目一看,也惊出一身冷汗出来。一共就是30天的日子,平均下来要阅读两本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相信,我自己也十分惊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确实借来的书的确就是这些书目,但是能一本一本看完,不是那么回事,至少三分之一只是敷衍了事,匆忙看了其中的段落,然后感觉不太对胃口,就归还了,这不应该算作阅读完,只是浏览了大概吧。
其二,三分之一的书,借来也认真阅读了,总的感觉不是很好,一些凭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挂名某个组织和协会,就可以美其名堂而皇之的出版发行,这类的书写作水平还可以,字句通顺,有一定的文采,但就其撰写的内容要么就是陈腐不堪,缺乏新意,要么就是循着熟悉的旧路说着陈年的旧事,老生常谈,要么就是文字没有激情也没有感动人的色彩。这样的书,就只能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因为我也想着借到更好的书籍来阅读。
第三,这类的书籍都是精品,需要沉下心来字字斟酌句句欣赏,有的书不知不觉就到了还书日子,而书还没看完,于是就去图书馆再办理续借手续,比如手中的《乱世佳人》,还有以前借的《静静的顿河》,伍尔夫《一个女人的房间》,都是滞留在手里很长时间才看完。
朋友也真诚地告诉我,写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是书,完全可以选择写得好的文章发出去,投稿之类的,我也想过,但还是感觉实力不够,还要加以磨炼和努力。等文章写得人模人样的时候再想着其他事情吧,现在唯有谨慎处事,专心看书学习。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读者,也没有先天的悟性,却对看书一直喜欢,小时候跟着奶奶逛街我就知道见字就走不动道了,像南京夫子庙沿街的小儿书摊,还有书报亭悬挂的光怪陆离的字画报刊,都吸引不识几个字的我,举步不前,流连忘返。被奶奶呵责多次,她说我就是一个劳碌的命,见字丢魂。现在一想老人家说的太对。一直就视书为宝,在农村插队时,到农民家里串门,人家让我上炕坐坐,我却婉言拒绝,就是想看看老乡家里糊墙的旧报纸上的内容,甚至都能看见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旧闻,也是一种奇葩的嗜好。
现在来讲,书籍多如牛毛,而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宝贵,我只能抽时间多看书。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自我安排的时间了,我没有什么应酬,也不介入街头闲聊的队伍,除了花些时间锻炼身体外,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出来水了一样,很多时间用来写作,看书和思考,就再没有精力想其他事情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形成条件反射,黎明即醒,洗漱出门跑步游泳,回家吃饭,就准时准点去图书馆看书,这样一来时间就有了保证。
我要努力,或许我们的时间再不容许无端的消耗,这是我的最后的努力,但不会是结束,就像在人生的长河里,为了心灵的宁静,我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想着慢慢地走着,就一定收获颇丰。
还是心有余悸的说对自己的以后,而不是未来,因为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没有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