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睡觉的地方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 |
看到凤凰周刊一篇专稿:“孩子们睡觉的地方”,颇有感触。我看到一位英国的摄影记者跑了70多个国家,筛选了56个孩子的故事,结集出版了摄影集《孩子们睡觉的地方》,用照片把不同种族、不同社会、不同阶层孩子们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人们对全球范围儿童生存和贫富差距的思考。
这样的题材超乎人们的预想,咋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竟然会有如此这般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我很长时间一直回想自己小时候睡觉的地方,不仅仅就是一张床,曾经家居一室时,我和年幼的妹妹睡在比单人床大一些,比双人床窄一点的床上做梦和夜间精神的漫游。所谓幸福的童年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多的时间全在“躺平”,无论是谁都难免其俗,尤其在声音、视觉还有日常饮食都清汤寡水,那漫长的黑夜漫漫,唯有床榻才是孩童们最温柔的故乡。那时,白天的淘气,调皮捣蛋还能从各式各样的玩耍中获得快感和满足,可是黑夜来了,再没有什么事可干,只能不情愿地爬上自己睡眠的床上,利用余暇继续做着白天没有圆满的梦。可也正是那时起,我深深的感觉到,只有这时自己才是最完整的,没有大人的呵斥,没有干活的烦心,没有他人的欺负和辱骂,自己可以享受晚间宁静,可以瞎想,也可以睡觉和做梦,这是一个独立的私人空间。
看着不同国家的孩子们睡觉地方的照片,感觉十分震惊,因为照片里的孩子们完全无法比较,有的就像一个国王或贵妃的宫殿,有的则一贫如洗,或在放牧的帐篷里悬挂一片布,作为孩子的睡床,就像旅游的行军床,有的房屋被战火毁灭,就暂居在一个破旧的集装箱处,依偎在大人地铺边上,还有一家人挤在一处饲养牲口的饲料小屋里,与家人挤在一处,家贫除了能遮蔽风寒的几床被褥外,再就看不到什么东西了。如果与一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孩子们相比,真是难以想象的差别。他们似乎想要的玩具,器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但是这些照片也可以看出无论贫穷无论贵贱,所有的家庭都会极力创造孩子们最温馨最魔幻的居住空间。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能在睡眠之余有一个安逸舒适的床榻。即便是贫穷的沙漠边缘,还是茫茫旷野的草原深处,可见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们有舐犊之心,有抚育之情。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很满足自己睡觉的床铺,当家里有了更宽敞的地方后,我独自拥有了自己的床铺,那时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睡觉的地方不需要多奢华,只要有一张温暖的床就足以了。
以后随着年龄长大,更多的嗜好都是通过自己的床铺完成,像晚间临睡前看书,床前搁置的一盏台灯可以满足睡前多看几页书籍(当然都是杂书),还有早上起床很早,去学校跑步或锻炼,也不影响家人。
所以至今我都想着那床带有江南水乡气息的毛蓝布为被面的被子,曾温柔了自己多少诗意盎然的梦境,后来因为下乡插队,长年不洗的被面被大人染成草绿色,时间久了也看不出沉淀熏味和油腻,脏兮兮的被子是我一直怀念的物品,后来我也不知道它是怎样消失的。想说的是小时候睡觉的地方也应该包括那床随我睡过了童年,也睡过了少年的被褥,它也是小时候睡觉的地方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