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酸菜,又见酸菜

(2023-07-22 08:56:46)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又见酸菜,又见酸菜

早上,在彰武一个很陌生的地域,辽宁西北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我带着陌生的惊喜和对新鲜事情的热度,冒着零下3至4度的寒冷,跑步.这是在一个北纬高纬度的地方,远远的超过以往所能跑步的纬度,如鲅鱼圈的营口,大连的马拉松,其实只是比那些地方远了一点点,我是惊喜的,眼泪充满了泪花,看着广阔无边的东北沃土绵延千里,脚下正是70年前强大无比四野进军关内的必经之地,因为沈大公路,京哈公路高铁等运输干线就在我跑步的脚下,想象那时金戈铁马气势若虹车流滚滚的尘烟遮蔽了东北大地晴空艳阳,还因为我在跑步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处高岭上矗立的纪念碑,估计这附近就是一场恶战所留下的烈士遗骨.
在充满东北乡村浓郁风土人情的乡贸集市跑过,脚下四处是烂菜叶子,瓜子皮,熏人的"蛤蟆烟"味弥漫,这是典型的"八月的乡村"里所描写的情节,我对这人物环境是娴熟,因为我的母亲就是哈尔滨人,就是萧红呼兰河畔笔下 的典型环境,就是原兰州七局大院里真实的生活环境,原东北建筑一公司1955年成建制的调动兰州,组建了兰州建筑总公司,那里生活的许多的东北妇女们就是这样的场景,从语音到风俗习惯,和眼前并无差异.况且我也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跑过后,洗去一身的汗迹和尘埃,我就选择了住处楼下的饭馆 ,看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妈坐在那里,顿时就生好感,她告诉我早餐什么都有,想吃什么自己挑,言语就和自己的母亲那样亲近无拘无束,那拉呱唠嗑平常轻松,就像回到自己熟悉的家里.她说,早上熬的小米粥黏糊,她说,自己拌的小菜极香,尤其是蒜茄子,做工精细,味道好得很,还有就是她极力推出的酸菜馅的包子,真是好吃.我听着她善意的蛊惑,就像听话的孩子,每样都来了一份,尤其是情有独钟的蒜茄子和酸菜馅的包子,让我满口飘香,乐不可支,多少年了没有再接触这些东西,在南京,吃不到这些农家味十足的食物,就算是有,也没有这样正宗,媳妇是东北呆过,有时在丈母娘家也没有吃到这样的蒜茄子和酸菜馅的包子.我大快朵颐很是快意.
记得台湾一位女作家写给<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思乡怀旧小说,好像是陈若曦的.曾留下难忘印象,我将题目改成了酸菜这样大众化,有点俗不可耐的字眼加以煽情,是源于我幼年对酸菜和蒜茄子美好记忆,那是我母亲亲手做的最廉价最温馨的味觉,永远的停留在岁月的褶皱里,就当你不经意的触及,那味道就会泛滥出来,如胃液溃疡一般折腾不息.兰州的秋天大白菜成堆价格几乎就是白给,家里拉上一架子车,几百斤的大白菜放在楼下让阳光晒晒,然后烧水淹菜,白菜需用刀劈开,好浸透,码盐用洗净的石头压实.十天半月就可以食用了.而蒜茄子则是买来后从中一切四块,连着茄子根部,晒透,上蒸锅蒸透,用大蒜拍碎加盐,码在缸里,压石头.也是几天后就可食用.那时每家都要淹几百斤酸菜和几十斤的蒜茄子,因为一个冬天的下饭全要靠它了.
自从我们长大成人就再也没有享受这普通的却又是珍贵的大餐了,它的味道和咀嚼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了,难怪我又会睹菜思人,又会发自幽幽之情感慨系之,当我在远离兰州的东北又吃到了这道熟悉的小菜,又念起母亲做的酸菜和蒜茄子,那感人的往事又重新浮现.好在这位老大妈善解人意的眼神,让我收敛不少,没有泪水涟涟.除我 之外,我不知其他人是不是也是像我这样没有骨气,老是悲天悯人的多愁善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