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回帖
2022-12-01 11:41:08
标签: 健康 情感 文化
最近看了网上一些网友的问候,似乎都是一个模式出笼的回帖,或是专业化生产的系列产品。这就是语言华丽,字字句句都仿佛诗句或是散文诗,这些都是转发的,因为回帖的人一般也没有这样的时间去斟酌文字,潜心积虑地写出来,还有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回帖,但这些回帖都大同小异,似乎这样的捷径转发也没问题,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但在我看来与其这样的问候,还不如沉默寡言最好,要不就简简单单问一声晨安或早上好,也比这样零售批发的回帖要好很多。当然如果是自己所写,则另当别论,我感觉就是我言说我想说的话最好,时间久了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更重要是能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该又多好。
像是揭露新冠疫情弊端的帖子,后面的回帖不是点赞揭露问题的力度和对错,也不是表达自己对核酸检测造假的愤怒和愤慨,回帖者竟然弄了一段时光匆匆而过,岁月静好,期待我们友情长存,遇见你真好这样匪夷所思八卦离谱的回帖,冠冕堂皇地贴在文章的后面,让人如坠烟云摸不着头脑也不知是回帖的人搞笑还是水平差,咋就不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道理,却一味着卖萌装嫩,搞得全是感情真挚的回帖,可仔细一看,全是“舶来品”,要么牛头不对马嘴的乱搭。要么就是假戏真做得“抄帖先生”,这样的网友没有也罢,如果是真情就认真回帖,如果是真心,就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什么说什么最好,千万别弄得像“感情印刷机”一样,出来的都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似的精湛绝伦的诗句,就是再美,也不是自己内心的话语,都是别人牙缝里的残渣。自己也想曾经显赫一时的那些大侠为啥兵败如山倒,像余秋雨、周国平、诗人汪国真、毕淑敏、于丹,一开始因为文章和诗歌新颖,深刻,睿智被广大读者所追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家也渐渐成为言之无味,作品空洞,或是陈旧不堪的说辞,或是乏味的心灵鸡汤,他们的书籍也被读者诟病,甚至有些直接就从讲台上赶了下来,最后变成落落寡欢的沦落为“贫在闹市无人问”的可怜作家。
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主要还是这几方面:一、著作和作品写得太多了,数量上去了,质量就随之下来了;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这些作家充分享受到金钱来之容易,就多数时间追逐财富了,破绽就无暇光顾了;三、学问不是喧嚣的东西,像曾经的国学大师们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都是穷极一生钻研学问,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学人风骨心有戚戚焉的大师们,已经很罕见了,一些有点东西就不知东西南北了,恨不得一股脑地让世人皆知。最后必然适得其反。
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多看书,积攒些文化素养,写可以,但少发表文章,减少平庸的文章,再精致些。我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文字,就是水平再低,也要用心的斟酌,相信慢慢会有人喜欢看的。
还有写作就是一个苦行僧的事情,现在很少有人喜欢,可我却乐此不彼,一直都在坚持。不去关顾别人的光怪离奇的辉煌,也不想其他的美好的享受,我思故我存在,我想就把它写出来,写作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也可能算是一种不入流的理想主义者吧。
我对理想主义者永远怀着非常的敬意。对那些就是失败也不肯放弃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双重的敬意。其实孤陋如我还从未见到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那通体的伤痕就是他们能得到的唯一奖赏。尽管有些理想在他人看来可能距伟大崇高很远,甚至看起来很可笑。如世人眼中的堂-吉可德。但他们在我心中总是虽败犹荣。在日益世俗的现代社会,他们是如此的珍稀。而有些理想主义者的存在的意义,有时竟是他们不存在的时候才呈现出来。
因此,这样“优雅”的回帖,让人情何以堪?看见了就忍不住说了出来,不针对某人,也不是早间的问候语,毕竟那是一种常用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形,但是我所针砭的是文章回帖“千篇一律字字珠玑”的精品,这是一种陋习,希望这样的回帖越来越少。
“优雅”的回帖
最近看了网上一些网友的问候,似乎都是一个模式出笼的回帖,或是专业化生产的系列产品。这就是语言华丽,字字句句都仿佛诗句或是散文诗,这些都是转发的,因为回帖的人一般也没有这样的时间去斟酌文字,潜心积虑地写出来,还有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回帖,但这些回帖都大同小异,似乎这样的捷径转发也没问题,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但在我看来与其这样的问候,还不如沉默寡言最好,要不就简简单单问一声晨安或早上好,也比这样零售批发的回帖要好很多。当然如果是自己所写,则另当别论,我感觉就是我言说我想说的话最好,时间久了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更重要是能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该又多好。
像是揭露新冠疫情弊端的帖子,后面的回帖不是点赞揭露问题的力度和对错,也不是表达自己对核酸检测造假的愤怒和愤慨,回帖者竟然弄了一段时光匆匆而过,岁月静好,期待我们友情长存,遇见你真好这样匪夷所思八卦离谱的回帖,冠冕堂皇地贴在文章的后面,让人如坠烟云摸不着头脑也不知是回帖的人搞笑还是水平差,咋就不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道理,却一味着卖萌装嫩,搞得全是感情真挚的回帖,可仔细一看,全是“舶来品”,要么牛头不对马嘴的乱搭。要么就是假戏真做得“抄帖先生”,这样的网友没有也罢,如果是真情就认真回帖,如果是真心,就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什么说什么最好,千万别弄得像“感情印刷机”一样,出来的都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似的精湛绝伦的诗句,就是再美,也不是自己内心的话语,都是别人牙缝里的残渣。自己也想曾经显赫一时的那些大侠为啥兵败如山倒,像余秋雨、周国平、诗人汪国真、毕淑敏、于丹,一开始因为文章和诗歌新颖,深刻,睿智被广大读者所追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家也渐渐成为言之无味,作品空洞,或是陈旧不堪的说辞,或是乏味的心灵鸡汤,他们的书籍也被读者诟病,甚至有些直接就从讲台上赶了下来,最后变成落落寡欢的沦落为“贫在闹市无人问”的可怜作家。
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主要还是这几方面:一、著作和作品写得太多了,数量上去了,质量就随之下来了;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这些作家充分享受到金钱来之容易,就多数时间追逐财富了,破绽就无暇光顾了;三、学问不是喧嚣的东西,像曾经的国学大师们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都是穷极一生钻研学问,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学人风骨心有戚戚焉的大师们,已经很罕见了,一些有点东西就不知东西南北了,恨不得一股脑地让世人皆知。最后必然适得其反。
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多看书,积攒些文化素养,写可以,但少发表文章,减少平庸的文章,再精致些。我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文字,就是水平再低,也要用心的斟酌,相信慢慢会有人喜欢看的。
还有写作就是一个苦行僧的事情,现在很少有人喜欢,可我却乐此不彼,一直都在坚持。不去关顾别人的光怪离奇的辉煌,也不想其他的美好的享受,我思故我存在,我想就把它写出来,写作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也可能算是一种不入流的理想主义者吧。
我对理想主义者永远怀着非常的敬意。对那些就是失败也不肯放弃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双重的敬意。其实孤陋如我还从未见到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那通体的伤痕就是他们能得到的唯一奖赏。尽管有些理想在他人看来可能距伟大崇高很远,甚至看起来很可笑。如世人眼中的堂-吉可德。但他们在我心中总是虽败犹荣。在日益世俗的现代社会,他们是如此的珍稀。而有些理想主义者的存在的意义,有时竟是他们不存在的时候才呈现出来。
因此,这样“优雅”的回帖,让人情何以堪?看见了就忍不住说了出来,不针对某人,也不是早间的问候语,毕竟那是一种常用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形,但是我所针砭的是文章回帖“千篇一律字字珠玑”的精品,这是一种陋习,希望这样的回帖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