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给我的启示

标签:
健康历史情感文化 |
他是一个文明世界的疏离者,但这也正好是一个反省者的恰当位置。当现代文明携工业革命的雷霆万钧之力展开的时候,恰恰在美国这片似乎最适合,也最需要这一革命的地方,他却率先对这一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关于人们被文明和技术工具“异化”,关于文明也需要“荒野”、文明人也需要一点“野性”,关于“公民不服从”,都是由他在19世纪早期发出思想的先声。
梭罗其实也绝不仅是在一旁观察和反省,他还行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他不积聚任何财产,甚至没有固定的职业,喜欢做像土地测量这样的短工,认为这是最独立不羁的谋生方式。他的这些短期工作本就在自然中,但这还不够,他还希望通过极其简单的生活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在荒野、山林和湖泊间徜徉。他之所以能够闲暇最多,是因为他需求很少。
他把对大地、天空、动物、植物的敏锐的感受性发展到惊人的地步。在他二十岁开始写的数十卷日记中,他写种子,写野果,写四季,写某种植物、动物,写某个早晨、某个月光下的夜晚,这些后来都被分别辑录成一本本书。他的这些写作不是科学的或博物学的,不是追求知识的。或者说,他对自然的观察是不带任务的,他重视的是对景物的那种微妙含情的感受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他是认真的,能在180多年前就预见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灾难,很多灾难都是人类自身的弊端和人性的缺失所造成的,有的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不可避免的出现的,这些详细论述的理论基础与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着非常吻合的地方,那本是恩格斯写作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我愿意这样理解,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文学的论述人们生活社会生存发展的经典著作,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则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著作,都需要认真地研读和学习。
梭罗洞察到了现代人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他们的欲望,即追求主要是由物质财富构成的幸福的欲望。这种物欲席卷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也是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欲望是否变得过分?一部分人大量的累计财富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多数芸芸众生则不得不为每天的生活而忙于奔命。
所以,梭罗就打算思考一下许多人烦恼的是些什么,有多少是必须忧虑的,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如何得到。梭罗也承认物欲是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他想考察丰裕富足、精致复杂的生活的另外一端,即一种简单自足的生活,想弄明白生活到底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人就能生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用品人就能过得相当不错。
当然,食物是第一位的需求。其次可能就是一块遮蔽之地,对人来说是居住的房屋。还有衣服。在梭罗看来,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人要生存就必须源源不断地获得一定的热量或能量。而食物其实很多不难到手;住宅和衣服也可以长久使用,不需要那么大,那么多。他根据自己瓦尔登湖独自生活的经验,说人只要有少数几种金属工具就足够创造生活的必需资料了,对于喜欢文化的人,或许再加上几本书。
一九八九年的某天,海子安静地躺在车轨上,连同一本书,它是《瓦尔登湖》。我很早就熟悉这样的书名,也知道梭罗这样境界的作者,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机会阅读这本书,或许我也购买了这本名声显赫的名作,却被眼高手低的自己将书也不知搁置什么地方,这样情形也是许多读书人回避不了的尴尬,买书很积极,读书却懒散。我是没有资格再撰写读书的心得,假模假样地谈点读后感,能够要说的就是抓紧时间,选择几本喜欢看的好书,仔细阅读。梭罗先生从春季开始写起,接着写夏、秋、冬,刚好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在那里,他过了两年真正意义上的隐居生活。“在我所见过的特异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特,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当我重复默念着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既然是好书,我就仔细认真地阅读吧。
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却总忍不住贪恋这些书香,生命中有这么值得驻足的事,我又怎能错过呢?
前一篇:破解老肖失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