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2022-04-13 14:23:24)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觅渡,觅渡,渡往何处

南京有很多码头,有商用的、工业用的、还有军用的,更多的是货运码头如煤炭运输,化工原料运输,油气专用码头。但是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两座码头——中山码头,浦口码头。
中山码头,南京的重要码头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北端,是一座轮渡码头。
一下公交迎面被这个码头深深的吸引了,她静悄悄的坐落在闹市之中,俨然没有了当初的繁华,但气韵犹存,进入里面二楼可以看到展示的老照片、船模、船舵等模型以及关于码头等介绍,置身于之中,仿佛看到那个时代。
浦口码头就是长江北岸的一座码头,原先是接待南来北往火车的专用码头,后来就是市民来往的渡船码头。浦口火车站,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里提到的那个火车站吗?“你在此处不要走动,我去给你买俩橘子”,还记得《情深深雨濛濛》里的那个《离别的车站》吗?就是那个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20公顷,是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
我有幸在南京的浦口生活了十二年,与浦口码头以及中山码头,朝夕相处就如同亲人一般,就像那首诗所写的一样:
历史是个慈祥的母亲
浸透了岁月
我们是个调皮的孩子
闯入了她的生命
很小的时候,我从中山码头过江去北京或兰州,都是随同奶奶乘坐火车,在下关车站上车,列车发车不久就到了中山码头,车厢所有的车窗都必须关严紧闭,无论冬夏,据说是列车摆渡的规矩,只要列车上渡轮就必须执行此规定。列车被分成三段用蒸汽车头推送至渡轮上。整个过程至少要三个多小时,过江的时间并不长,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主要是在江边排队等待的时间很长,要等前面的列车完了才能过江。如果是春秋或冬天都还好受,最怕就是夏天,南京又是火炉之一,炎热时列车车窗封闭,车里的人就像置身烤炉里一般,人热的不堪忍受,汗水就哗哗地流淌下来。那是1967年的8月,我随父亲从北京回南京就遇见这惨痛的一幕,终难忘。
后来我生活在浦口,经常乘坐渡轮过江去南京市区,与这两座码头须臾不离,非常熟悉两座码头的所经历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早就通车了,但对于居住浦口的居民经常要搭乘渡轮往返远比从大桥走要方便得多,时间也能节省很多。那时人流高峰两边码头对开的是中山号双层渡轮,下层多是三轮车或马自达,摩托车、自行车等,上层都为乘客,住在两边往来都是忙碌于生意或工作,依靠渡轮也方便不少。
渡轮的时间是早六点到晚九点半,有时我在市区应酬耽误了乘坐单位班车,就急匆匆紧赶慢赶从市区赶往中山码头,搭乘最后一班渡轮回家,那种急不可耐的情景依然没有忘记。
有一次我和同事去五台山体育馆,观看中国男排与日本队的比赛,谁知比赛进行的十分胶着,最后结束就急迫地赶到码头时,最后的渡船已经停了,我们要么就在中山码头的外面寻一地方等候一夜,等第二天一早的渡船回家;要么就是走过大桥回家,最后我们选择了从长江大桥走了回去,那一晚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到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
那时生活节奏很慢,也没有感觉住在浦口的不方便,平时就在单位上班,生活也挺惬意的,就像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一样,日常生活物品像蔬菜等就在家门口购买也很方便,进城每天都有班车往返,除非万不得已情况下才去乘坐渡船过江。1990年至1993年的三年期间,南京铁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又重新启用停止二十年的浦口车站,当时规定南京所有发往北方的列车除南京至北京的65次特快依旧在下关车站发车外,其余全都在浦口车站发车,虽然给寂静多年的浦口码头带来繁荣和热闹,但给当时去往成都、兰州、西安、齐齐哈尔等地的旅客带来极大麻烦,因为就是一条江的阻隔,那些携带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几乎都是怨声载道的。这一情形没有持续几年就停止了。
我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搬到了市区,再也没有回到浦口了,算来也有很长时间了,脑海里乘坐渡轮过江的情景渐渐远逝,曾亲自走在朱自清《背影》里描述那个亲切敦厚老父亲,爬上爬下的站台,也拿它比照自己送我父亲回兰州时,也想重新演绎一下那感人的情景,只不过没有成功。一是我不是望子成龙那个极其慈悲的父亲;二是1990年浦口车站的站台也不像民国初期那样温情和自由,容许老人从容从站台爬上爬下;三是车站管理严格多了,没有叫卖的小商小贩,列车进站,人上车就发车了。我父亲也走了快十年了,不知他生前是否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人情典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