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用品业迷局解读(上篇)

标签:
特步李宁商业地产迷局体育用品业安踏渠道产品361价格战品牌体育 |
http://s9/middle/3e6428f3xb238d33cd4f8&690
马岗(独家文章,谢绝转载)
8月份,李宁公司宣布公司上半年业绩将较为疲弱,今年将花3亿元回购库存。同样在8月,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也发布消息说,上半年拨付2亿元用于库存回购。
8月份,特步公布上半年业绩显示,其存货金额高达8.87亿元,增幅为92%,上半年平均存货周转日数从46天升至81天。特步副总裁吴联银表示:“不断增加的库存正在占用公司人力、物力,也使公司的成本增加,整体利润降低。”
10月份,安踏管理层披露其2012年二季度订货金额增长,将低于首季度15%的幅度,未来半年至1年内,行业亦会充满挑战,已难以保证2012年三、四季度订货会成绩。这是安踏订货会增长首度低于15%。
2011年上半年匹克存货为4.09亿元,同比增加41%,10月份,匹克宣布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仅增长9.5%,为历年来最低一次。匹克公司CEO许志华说:“匹克主动求变,改变增速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是为了赢得未来。”
过去中国体育用品业经历了极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让这个行业一度成为令人艳慕的朝阳产业。眼下,高位库存引得品牌商大举回购,高价房租逼得加盟商无利可图,涨价潮下品牌商想提高毛利对抗通胀,价格战中零售商艰难求生存,体育用品业形同困兽,四下碰壁,这个年轻的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青春期的尴尬和困扰。有人说是拐点?有人说是休整期?有人说是洗牌阶段?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http://s11/middle/3e6428f3xb238dbbac6fa&690
最危险的时候
高通胀和商业地产过热,倒逼传统零售业
近几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国内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渠道有限,助推了房地产业的膨胀,商品房价格一片涨势的行情下,商业地产的价格亦高歌猛涨,加之商业地产资源稀缺,价格和租金成倍增长,天价租金频现于市。而近期在限购、调控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抑制了投资者对住宅类物业投资的需求,转向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成为很多投资客的不二选择,资源抢夺加剧了商业地产租金的再次飙涨。
2010年,合肥肯德基天辰店关张,导致关张的原因是房租从120万元/年涨租到800万元/年。2011年4月,北京T3航站楼出发口的星巴克关张,关门的原因是房租从三百万/年上涨到六百万/年。一二线城市如此,三四线城市也不例外。成都市龙泉驿区130平米左右的铺面,年租金120万元,成都市双流县公兴镇,一间140多平方的铺面,年租金22万元。铁打的铺面流水的品牌,租金上涨过快倒逼零售业,终端生存环境极速恶化。
近一年来,CPI居于高位,物价让人望而生畏,中国进入高通胀时期。有学者曾表示,温和的通胀利好零售业,不过眼下高通胀经济环境下,生产原资料成本大幅增长,制造源头费用的增长通过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的通胀放大,统统积累到零售环节来释放,高物价已成事实。同时,消费者的收入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对抗通胀的方法似乎只能以减少消费来应对,过紧日子成为常态。从国内百货行业的统计数据来看,高端百货和低端百货两头旺,受众面最广的中端百货两头不讨好,经营情况明显不如以往,也就是说,高端消费群体不受通胀影响,消费红火,而大众消费阶层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下降明显,追求性价比和实惠给低端百货带来机遇。
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为了抵消成本增长采取提价,另一方面,涨价意味着丧失一部分中低端消费者,甚至减少市场占有率,或者给后面的追逐者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企业陷入两难之境。
价格战下竞争升级,谁能hold住
在上一个五年中,有超过五家体育用品厂商在香港上市。这五年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在极速成长,各大体育用品企业掌门人的名字亦频现于各大富豪榜,体育用品业在过去的五年里强势崛起。
先来看一组数据。财报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李宁的门店数从4297家增加到7249家,净增加2952家,安踏的门店数亦净增加2483家。当前,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点布局有70%布局在二三级城市,我国有地级市280多个,县级市370多个,县1600多个(包含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再看看体育用品的零售店铺数量,国内市场体育用品店的总店数达到40000多家。在终端,体育用品店铺的数量级已经相当规模了,李宁和安踏两大品牌的掌门人均表示,依靠渠道增长提升业绩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是,国际品牌似乎准备挑起新一轮的格斗。2010年,耐克中国公司和阿迪达斯中国公司在未来的五年规划里分别表示,在未来五年,将加大二三线市场的新增店铺,并拟推出价位段更贴近二三线市场的产品与之呼应,将矛头直指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主力市场,未来的二三线市场渠道争夺战将更加惨烈,价格战亦将愈演愈烈,毫不夸张的说,国内体育用品品牌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用品业在品牌、渠道、产品几个方面发展都趋于成熟。从CCTV到腾讯网都能闪现体育用品企业的身影,从跑马圈地的比拼再到终端市场精耕细作的较量,最后演化到赤裸裸的价格搏杀。促销活动,不是一样9折二样8折明折明扣的刺刀见红,就是满200省40,满400省80的暗渡陈仓,赠品,积分,变着花样来,一条街走下来,每家都相差无几,顾客都审美疲劳了,那家价底礼多就奔那家去,商家完全被动hold不住,你不做活动了,顾客反倒不适应了,他等你下回做活动时来,或者别家做活动时再去。高强度的价格战冲击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让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容易为价格战所吸引,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同时,终端加盟商对整个行业丧失信心,择时逃离体育用品行业。
(中篇预告:期货制下的三级组货、矛盾的发展观、务实之道、耐力的角逐)(原刊于《服饰导报》)
体育用品业迷局解读(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