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与俄罗斯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情感文化 |
分类: 敞开心扉 |

自古至今为什么俄国人对中国年画这么感兴趣呢?这个现象令人深思和研究。
(《四美图》黑城出土,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因为司空见惯,年画在中国人的眼里并不怎么珍惜,也很少有人研究和收藏。然而在近代,不少外国人却认识到中国年画的独特艺术价值,纷纷来华搜集。来搜集年画最早的,有道光二十年(1840)前的瓦西里耶夫。他在北京进修时,曾收集到杨柳青年画作坊刻印的磁青地屏条二十二幅,内容有《丹凤山》《寒江关》《长坂坡》和一些博古花卉等,十分绚丽可观。这些在国内均已少有收存,现藏在列宁格勒Karan大学附属民族博物馆中。其后,有俄国植物学家科马罗夫他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我国东北“考察植物”,同时收集了近百幅年画,其中绝大部分是杨柳青产品。同时还有罗闻斯基者也搜集了一批杨柳青齐健隆画店印制品,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如《黄金台》《桑园寄子》《昭君和番》《小花园》(杨二舍化缘)等。其时还有音乐评论家斯陀索夫搜集了一些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俄国人在杨柳青和北京搜集年画最多的,要首推阿列可塞耶夫。光绪三十一年(1907)游学中国,因他曾见科马罗夫收集的中国年画藏在“地理学会”,很感兴趣,于是来华后大量收购中国年画、信笺、拓片以及其它民间木刻画。并同法国夏凡纳同游我国天津、河南、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作搜集活动。阿氏收集的年画上千种,后分赠苏联各博物馆中。1966年,阿列可塞耶夫的女儿玛·瓦班科夫斯卡姬,与苏联科学院李福清教授等选出一部分合编了一本《中国民间画》。后又与阿英乐尔美术出版社在莱比锡出版一部以中国民间文学为题材的《中国年画》,其中大部分是杨柳青齐健隆、戴廉增年画作坊的产品。苏联阿荚乐尔出版社与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商定,由王树村、刘玉山和苏方、李福清合编一本《苏联藏中国珍本年画集》,选图二百幅大都是杨柳青清代年画作坊之精品。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开杨柳青年画艺术与国外合作出版之先河。
冯骥才在“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暨“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会议上说:本世纪初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以全国木版年画为龙头,已经历了15个年头,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一批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我们完成了大量繁复的工作,自2011年海内外专家联合发起《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5年间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申报中文文本及视频,已通过国内审核,纳入国家申报计划。他同时谈到,农村城镇化、商品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定位,传承现状不佳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非理性的民间文化原生态传承、当代杰出传承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及政府、专家、资本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将是此次会议重要研讨方向。
看来,海内外专家献策助推年画传承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是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