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2006-10-31 14:15:30)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如果你在“印度洋海啸”发生的第二天看到报纸上的这样一张图片,你是否立刻会有置身现场,惊魂未定的感觉?在这张照片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这张照片最早出现在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市颇有影响力的《卡尔加里先驱报》上,发表之后立刻引起巨大轰动,并迅速被全世界多家媒体引用,甚至就连美国大型网站“美国在线”(AOL)也将其作为首页照片。但是,这张照片并非是在这次12·26“世纪海啸”中时拍摄,而是由路透社记者在 200298日在中国杭州钱塘江附近拍摄到的!据悉,当天由于受“森拉克”台风的影响,钱塘江江潮猛涨并发生罕见风暴潮。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上面这张是路透社摄影师造假黎以冲突的新闻照片。这张照片被修改的地方很小,但是却把事件的严重性升级了不少。也许作者的本意只是想强化照片的效果,可是他忘记了,他拍摄的是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这是原始的图片。显然这位摄影记者把浓烟的效果增强了不少。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沙兰水灾,大水过后教室墙上,留下四个黑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后手印。这张照片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但很快质疑。或许,这位摄影记者想到这个绝佳创意的时候便难以自弃,以致于即使真实中没有这样的“手印”,他也一定要想办法“寻找”出来。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这张叫做《胜利之吻》的照片绝对真实,但是作者艾森斯塔特在描述时却撒了谎:“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水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他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不管她有多老、多胖、多瘦、多高、多矮。我脖子上挂着徕卡奔跑在这个水兵的前面,不住地向后面张望。忽然,我看见他抱住了一个白色的东西,连忙转身按快门拍下了他与一个护士接吻的镜头,在几秒钟之内,一口气拍了四张。”作者的话,显然为了证明《胜利之吻》绝对是抓拍,而且抓拍的时间是在“日本宣布投降那天”,即二战结束之日的815。可是照片上的主人公--当年的水兵第一次向世人说出了真情。水兵吉姆·雷诺尔斯说:“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里。”假设真如老水兵所述,照片是拍自5月,而不是815,那么,所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的新闻故事就从来没有发生和存在过,这张新闻照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在新闻摄影史上将变得一文不值。因为一对恋人的接吻固然浪漫,却也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真正让它具有新闻和历史双重价值的,正是它发生的时间——而现在却被证实是假的。

下面这两张照片则是两个著名通讯社的互相揭发。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路透社照片显示,一名妇女站在贝鲁特被以军空袭炸毁的建筑物前。路透社在图片说明称:一名黎巴嫩妇女在查看自己公寓的废墟后痛哭,公寓在以军对贝鲁特南部的空袭中被毁。照片的标注日期是2006722

新闻图片中的“假新闻”

美联社图片说明称:一名黎巴嫩妇女在查看自己贝鲁特郊区被炸毁房子后的反应。照片标明的拍摄日期为200685日。

两张照片里的妇女长得实在相像,甚至左脸都有疤痕。但两张照片中的背景和时间却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两家大名鼎鼎的国际通讯社该作何解释呢?

有鉴于新闻图片是新闻的一部分。我想,有必要重申一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它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具体要求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5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真实;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大众传媒不是小说家,也不是教育家。传者只是一个客观的反映事实的报道者。受众不需要从媒体上接受震撼的却是虚构的“故事”,也不需要聆听深刻的却是编造的“教诲”。帮助受众思考和判断的应该是大脑,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媒体。

当然,有许多假新闻是明知其假而为之。这背后既有利益的驱动,也有对效果的片面追求。不管如何,切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生命,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