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PIC:沟通

(2006-10-23 00:14:44)
分类: 奇思妙想
   夜,在一天的忙碌之后降临。我该睡了,为明天的继续奋斗储备精力。好吧,我只稍微整理一下。
   很久就想总结这个主题:沟通。
   由约瑟夫和哈里两位学者共同提出的“约哈里窗口”学说,概括了人际传播过程中常见的有关自我信息管理的四种情况:自己和别人都了解的信息,构成了自我信息管理中的“开放区域”,如一个人的相貌、身材、职业等等,属于完全可以公开的资料。而自己知道别人不了解的信息,则构成了“秘密区域”,这其中包括一些不愿让人了解的所谓“隐私”,也包括了一些人们可以了解而没有了解的信息,像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等。除此之外,还存在这样一些自己不了解别人了解的“盲目区域”,这样的区域往往是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原因所在。最后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当如何沟通呢?我们首先可以做的,是积极扩大“开放区域”,也就是强化公关意识。这一点,大家目前为止都做得还不错。
    在对于“秘密区域”的处理上,问题开始出现。很多在沟通上处于困境的人,都过于保护自己的“秘密区域”,不愿意公开他人所不知道的自己的所有信息。这部分人大抵是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绝大多数传播都是双向的、交互的,相应的,其作用和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人之所以沟通,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解”他人的愿望。同样的愿望望,在沟通的双方则分别表现为“了解”和“被了解”。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只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沟通就难以进行。反之,如果乐于将那些非“隐私”的“秘密区域”信息与人分享,往往是得到信任的捷径。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和相互欣赏通常都是建立在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兴趣爱好上。
    而对于“盲目区域”的信息,既可以成为沟通的障碍,也可以成为沟通的内容。关键在于沟通者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对于那些过于沉溺于自我表达的人来说,人们往往从他的“盲目区域”看到他的自负或者无知,从而失去沟通的兴趣。而如果能够以倾听者的姿态,听取他人对于自己“盲目区域”描述,不但沟通顺利进行,人对自我的理解也更加趋于完善。这就是有时所说的“倾听也是一种沟通”。
    “未知区域”的信息对于沟通的意义也是基本达成共识的。这里概不赘述。
     心得总结完毕。但最末又想起关于“沟通的绝境”的说法。最让人惶恐的,莫过于我按我所想的叙写,你按你所想的理解。明明所想是一样,但由于表达系统——即“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差别,却发生了误读。所以有的时候很惧怕表达,因为被误读似乎是一种必然。只好借那句“如果不能心连心,至少可以手拉手”来鼓舞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