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2016-12-10 22:43:33)
标签:

古迹

汉墓

历史

文化

博物馆

分类: 文物.博物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的组合大体上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相配。曾侯乙墓青铜器具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嗲,采用了浑铸、分铸、熔模铸造(失蜡法)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盥缶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铸镶红铜纹饰盥缶
所谓铸镶法,是将预先制作的红铜纹饰放置范内,然后再浇铸青铜溶液,形成类似镶嵌的装饰效果 。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长柄铜匕
大镬鼎相配的附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的铜匕。出土时穿过鼎耳之孔横置在那一对大镬鼎的口沿上,为挹取实牲的工具。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正鼎的件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利的象征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曾侯乙墓所出的列鼎,浅腹、平底、束腰、侈口、带有外撇耳,器身外侧等距饰有若干攀爬的兽形(一般饰以攀龙)的兽蹄足,属于楚系中“升鼎”。鼎型趋于简洁,纹饰风格柔和悦目,器身外壁上镶嵌了碧绿色的绿松石(现已大多无存)。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外侧壁上饰一对蜷曲成弓形的龙形耳,器盖上有莲花状捉手,造型十分生动秀美。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先秦时代,对礼器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为核心内容。天子用鼎数最多,为九鼎,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层递减。曾侯乙墓中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明显僭越了诸侯能享有的鼎数,已近于天子之制。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时代,自商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也可能这并非诸侯僭越,乃是天子对同姓宗亲的特别赏赐。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联禁铜壶。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左壶通高99、口径33.8、盖罩径53、底径40.6厘米重106公斤;右壶通高99、口径32.6、盖罩径53、底径40.6厘米重99公斤,铜禁长117.5、宽53.4、高13.2厘米重35.2公斤。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镬鼎,镬就是大锅,加足后即为镬鼎,可直接于鼎裆部加热烹煮,墓中共出土两件。出土时鼎腹底有烟炱痕迹,鼎钩挂于鼎耳,鼎内与鼎钩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镬鼎是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用来煮牲肉的。这两件鼎出土时均有动物骨骼,各为半边牛体。大鼎出土时,耳下或耳侧鼎口分别挂有鼎钩,是移动鼎的位置时使用的。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盘。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

       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盘。   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该墓属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因此两器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提链壶,共出土一对,酒器,亦兼作盥沃器,提链可以活动转折,铸工精细。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匕,用于从升鼎内捞取鼎实的工具。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大铜鬲,炊具。其外表有绳纹,是仿照陶鬲铸造的。它与鼎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鬲的三足是空心的,而鼎的三足是实心的。鬲在原始社会就已盛行,到战国中期以后便很少制作和使用了。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甗,在铜鬲之上加扣一件铜甑,甑的底部有八个镂孔的箅眼,是用来蒸食物的,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簠共出土4件。簠的功用与簋相似,也用于盛放稻,黍,梁等主食。礼制上常常以簋簠并用,与簋不同之处在于,簋(不含器底)常作半球形或球形的一部分,而簠则为方形;另外,簠的盖和底大小相同,扣合起来为一件,分开为相同的两件,二者可以互调,这一特征与敦相似。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通高124.5、口径48.4、足径69厘米,重327.5千克。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贵族的豪饮之风。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错红铜提链炭盆
折口沿,束颈上铸双环耳,穿提链,平底,兽形足各铸成一小兽昂首奋力托举炭盆状。盆身外壁上嵌有红铜纹饰,系先用模范铸成分块的红铜纹饰,然后将红铜纹饰嵌在外范内壁或内模外壁上,浇铸青铜合金液而成。这件炭盆是个三件套,与之相配的有一件用于装炭的铜箕和一件用于铲炭灰的漏铲。是冬天用于取暖用的生活用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箕
用于盛放烧过的炉灰或未用过的木炭,仿篾箕而制,虽是铜制品,但非常精美,对竹篾编制的篾箕的纹饰模仿得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龙纹铜镇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龙纹铜镇
共出土四件。古人席地而坐,地上的席子用镇来压住四角,防止席子卷起。这件铜镇上面穿插大大小小纠结在一起的各种龙蛇纹饰,之所以如此造型,可能是因为在楚文化中群蛇狂舞代表灵动,而镇席是器型厚重的铜器,因此取此灵动的纹饰以达到相对平衡的效果。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青铜冰鉴。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鹿角立鹤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全器造型别致,由鹤神、鹤腿、鹿角、底板四部分榫接组成,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已矢),吻部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鹿角立鹤,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通高143.5、鹤高110厘米。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鹤鹿合体,出土时置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鸟喙型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盘和铜匜,这是一套盥洗用具。《礼记》上记载,古时贵族宴飨前要施盥洗礼。一个贵族洗手时,由三个人来伺候:一人承盘,一人倒水,洗完后还需一人递手巾擦手。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大铜匜鼎
水器,为匜、鼎的合体,此器过去未见。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四环钮盖鼎
中小型鼎。鼎盖上铸有四个环形钮。鼎盖及鼎身上凹下去的部分,原来嵌有绿松石,现已不存。镶嵌绿松石的方法,当是制模时将打磨好的绿松石片贴在内模外侧或外范的内侧,然后再浇注铜液,打破外范后,绿松石纹饰就嵌在冷却的铜器表面了。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铜提链圆鉴
水器。盛水供沐浴之用,也兼作镜子以照容。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鉴”,《说文》金部:“鉴,大盆也。”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鉴的作用有三:一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二是盛冰,《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可见与后来的冰箱功用是一样的。最著名的要数曾侯乙冰褴。三即沐浴洗澡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青铜豆盛行于两周,它既可以用来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在祭祀场合,豆是礼器之一,并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即将肉从鼎中捞出在俎案上切好再置于豆中才可敬奉。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作下有喇叭形足,上有圜底浅盘的形象,与实物非常接近。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青铜盖豆,食器。在祭祀与宴飨中,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全器制作精美,周身嵌满绿松石。反映了当时镶嵌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盘。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青铜器
尊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