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乐器

标签:
古迹汉墓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文物.博物馆. |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乐器。曾侯乙墓出土地编钟、编磬(qìng,音庆)、建鼓、琴、瑟、笙、箎(chǐ,音尺)、排萧8种共125件乐器。其中编钟、编磬各1组,琴、筝、五弦各件,瑟5件,笙1件,悬鼓1件,还有建鼓、排箫、抱鼓等罕见乐器。用于击奏乐器的工具12件,各种乐器的构件、附件1714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时各种乐器基本位于原位,排列有序,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期乐器的组合情况。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则见。其中115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庙礼乐;另外10件出自东室,用于演奏房中乐(寝宫音乐)。这批乐器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纪我国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墓中出土的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素漆木磬匣。共出土3件。用于藏磬块。可装磬块41件。磬槽前刻有编号:匣盖上刻有按照音列放置磬块的说明。此为其中之一(N.9匣),匣盖内表面上刻有“姑洗十石又三才(在此)”,表明此匣用于安放姑洗律的十三块磬石。
鼓是以中空的筒形鼓体作为共鸣腔,在鼓体外表蒙以动物皮革,以手或鼓槌击打皮革来发声的打击类乐器,主要用于节律。这件扁鼓的鼓腔原由13块腔板组成。出土时鼓腔已散乱,皮面已朽佚。
彩漆撞钟木棒
演奏工具,髹漆彩绘而成,共出土2根,用于击奏下层大钟。此外,另出土有六把彩漆敲钟木槌,用于击奏中、上层编钟。据此推断整个编钟的演奏人员共有五名成员,其中二人持撞钟棒击奏下层大型甬钟,其余三人各持一对木槌击奏中上层的甬钟和钮钟。
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由八对大龙和许多的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由于无数条小龙首尾纠缠,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变幻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彩漆五弦器又称均钟木,弹奏乐器。整木雕刻,器身中空为音箱,据两端弦孔,原张施五弦,出土时弦已朽佚。器身绘有神人跨龙飞天和十二凤鸟图画。传说夏后启上天得乐和皇帝命伶伦仿凤鸟定十二律,起身的图画可能是“夏启得乐图”和“伶伦作乐图”,内容与律制有关。
素漆十弦琴。弹奏乐器,由琴身与活动底板组成,琴身中空为音箱,出土时弦已朽佚。据两端弦孔和栓弦柱,原张施十弦。此琴文献未载,在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琴是我国最富民族风格的传统乐器,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演奏时,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张琴,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琴的实物,因是十弦,故与唐宋以后的七弦琴不同,琴身也存在着区别,反映出琴制尚未完全定型之前的情况。
彩漆瑟,弹奏乐器。相传伏羲作五十弦瑟,黄帝改良为二十五弦。瑟和琴常并称比喻和谐美好。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18、19、21、23、24、25弦共六种弦制。
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曾侯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曾侯乙墓出土的瑟,其弦已腐朽,但瑟身依然保存完好,长167.3厘米,首宽42.2厘米,尾宽38.5厘米。瑟首端有1个长岳山,尾端有3个短岳山,张弦25根,另有木质瑟柱置于弦下。从其仿制品的演奏中,可品味其原有的浓郁韵味。
磬在中国夏代已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这套编磬共有磬块32件,石料多为石灰岩(俗称“青石”),少数白色的磬料质地较硬,属由石灰岩经重结晶而成的大理石。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侵蚀。复原研究显示,磬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
分上下二组悬挂于横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有关专家对保存较好的几件磬块进行了测音,并以此为依据,复制出了全套编磬,能够演奏乐曲。
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源自民间,后世逐渐失传。篪在周代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时作为大型宫廷乐器之一,每当有神祀与宴飨活动时,宫廷乐工们将编钟、编磬、建鼓、排箫、笙、瑟等乐器一齐奏响。古文献中对篪的记载有出入,如《广雅》说篪8孔,《周礼·郑玄注》云篪7孔,《乐书》中说篪为6孔,如此混乱的记载,使今人难以准确详细地判定其形状。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篪解决了这一困惑。2件篪分别长29.3厘米和30.2厘米,都是用1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1个吹孔、1个出音孔和5个指孔。管身通体髹以黑漆,以朱、黄色绕管身描绘出彩线花纹。根据曾侯乙墓篪,专家们成功地做了1件复制品,用复制品篪演奏,可吹奏出超出1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加1个变化音,音色别有韵味。
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排箫这种乐器,曾侯乙墓的2件排箫均是由13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长短有序的箫管使得其形状象鸟展开的单翼。专家对这2件古排箫进行了测试,其中1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
。
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吹奏乐器。排箫又称“参差”或“箫”。孔子所欣赏的韶乐,因主要由排箫演奏而被称为“箫韶”。曾侯乙墓出土排箫2件。均由13根长短参差的竹制箫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时有八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五声的乐音。这两件排箫出土之前,古排箫的形制曾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曾根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26管、左右对称的排箫。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