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之慈氏阁转轮藏阁

标签:
佛学建筑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华北.京津冀蒙晋古迹 |
正定隆兴寺之慈氏阁与转轮藏阁相对峙立于主体建筑大悲阁前,均为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在结构上,慈氏阁采用的减柱造、永定柱造和转轮藏阁采用的移柱造、叉柱造都是宋代建筑中罕见的作法。转轮藏阁底层正中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为现存宋代小木作稀有遗物。
主体建筑大悲阁。康乾碑亭,慈氏阁与转轮藏阁东西对峙。
阁内立式木雕弥勒菩萨像,高7.4米,据载,系宋代独木雕制。佛教中弥勒梵语为姓,译为慈,所以人们都称为慈氏菩萨。
相传修慈氏像所用之独木,系五台山一神木。一日山洪直泻,神木沿滹沱河顺流直下,漂至正定城外为百姓捞获,修大佛寺时,用这棵大树雕刻了一尊慈祥外溢、秀丽端庄的慈氏菩萨。这菩萨雕刻艺术之绝处,便是在妇女们看到可以倾吐隐秘;在男子们看来竟是一位风姿窈窕的妙龄女子。
慈氏阁的建筑从整体到单体结构,以及细部装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的传统艺术和独特风格,表现了古人的聪颖智慧和高超的雕刻艺术!
正定大佛寺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寺内保存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素有“大佛寺九绝”之称。慈氏阁便是九绝之一。它座落在大悲阁东侧,座东面西与转轮藏相对。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属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元、明、清进行过不同程度的重修。
转轮藏阁,位于大悲阁右侧,座西面东,平面和外观与慈氏阁相同。
转轮藏阁创建于北宋,为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建筑手法保留着突出的宋代特点。历代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茸。1956年国务院拨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时所添腰檐,恢复了北宋时建筑的原貌。转轮藏阁采用了大弯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这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是佛教取法轮常转,自强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这转轮藏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把高大的转轮安置在地面以下,一来烘托出转轮的高大;二来也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我国有关建筑空间的古代建筑理论,受到近代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莱特曾引用过老子的话,原意是说盖房子;真正用的是那个虚的空间。意大利现代建筑大师塞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一书中郑重宣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不过比起我国的转轮藏阁,已晚了一千多年。
额阑下设垂柱
转轮藏阁底层正中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为现存宋代小木作稀有遗物。
当你走进转轮藏阁,看到这高大的转轮,辗转相传,水不停息。据说只要用两个指头轻轻一搬,它就会慢慢地转动起来。
梁思成绘转轮藏阁图。
1933年梁思成在隆兴寺转轮藏殿檐下。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转轮藏阁(梁思成摄)。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转轮藏阁(梁思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