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之毗卢殿

标签:
佛学建筑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华北.京津冀蒙晋古迹 |
正定隆兴寺出大悲阁,穿过弥陀殿,便可看到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卢殿。
弥陀殿位于大悲阁后的中轴线上,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代大修,单檐歇山顶。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现毗卢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
“毗卢”是梵文,意为“光明遍照”。毗卢佛整体似塔形,石须座上的铜象由三层莲座、三层佛象摞置而成,高6.72米。三层莲座周身铸刻1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座之上端坐四尊头戴五佛冠的毗卢佛,通体共有佛象1072尊,构思奇特,造型优美,人称“千佛墩”,是国内佛教的珍品。

铜质毗卢佛象 底部八角形,方形须弥座。这座佛象是万历皇帝为其母亲72岁寿辰而御制,赐给寺院供奉的。1000象征着大千世界,72是其母寿辰。坐式毗卢佛高6.72米,自下而上依次缩小。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表面均铸雕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像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堪称海内孤例。


明代梦堂和尚经幢,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僧梦堂和尚而建。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青石质八角七级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梦堂主持隆兴寺期间,曾重修摩尼殿。增建弥陀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等。梦堂和尚于明正德十一(1517)圆寂。


毗卢殿。

弥陀殿位于大悲阁后的中轴线上,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代大修,单檐歇山顶。






现
“毗卢”是梵文,意为“光明遍照”。毗卢佛整体似塔形,石须座上的铜象由三层莲座、三层佛象摞置而成,高6.72米。三层莲座周身铸刻1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座之上端坐四尊头戴五佛冠的毗卢佛,通体共有佛象1072尊,构思奇特,造型优美,人称“千佛墩”,是国内佛教的珍品。



明代梦堂和尚经幢,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僧梦堂和尚而建。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青石质八角七级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梦堂主持隆兴寺期间,曾重修摩尼殿。增建弥陀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等。梦堂和尚于明正德十一(1517)圆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