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省保)

标签:
古迹历史旅游文化佛学 |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
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祥地,系东晋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创建,为庐山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代高僧鉴真曾至此,将东林教义携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慧远为始祖。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东晋名僧慧远(俗姓贾,山西楼烦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自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

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细读寺门的敬告大众,思想的纯洁,对信仰的敬畏,神圣庄严,无丝毫铜臭,令人想到许多的寺庙天价的门票以及前些天沸沸扬扬的少林寺和少林寺里50元一碗的米饭。

东林寺还专有衣裤可免费借给上图中的人士。庐山多雨,寺内多处备有雨伞,可供游人借用。 

寺内的古樟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已有1500余年树龄,但还不是东林寺最古老的树,树龄屈居第二。

古樟树下,古旧的砖石,不知何年?晋?南朝?隋唐?宋元?

东林寺正在扩建,虎溪桥碑立于一片工地中。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在寺院深居简出,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这个“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孺、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东林九头樟”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寺内第三“高龄”的古树,因在树干高2.5米处分出九个枝叉而得名。

东林寺清代和现代重建,古迹有唐、宋石雕及柳公权、邕石碑,十八高贤石版像,经幢六朝时罗汉松、莲池等。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上图为六朝罗汉松。

东林寺第一古树:六朝松(东晋)
三笑堂前有古罗汉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传说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因植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

大雄宝殿区全长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两个区域展开。一是以佛舍利塔为中心。周边有连廊与过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众绕塔供养修行,瞻拜舍利,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大殿为重檐庑殿,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大雄宝殿殿后直对登山台阶,台阶起伏延伸。其间设置亭台,既可驻足歇息,又可凭栏望远,可获于庐山之外方识其真面目之悦。后山有文佛塔,六面七级,雄伟高耸。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亦供奉有佛像。文佛塔又名上方塔、舍利塔,为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禅师所立;从西域带来的数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古塔几经兴废,今塔为1998年重修.

东林灵竹山

做为鉴真大师曾驻足的东林寺是我国大陆非常正规的寺庙之一,佛门净地一点都没有铜臭的气味。莲池一方,白莲朵朵,清波凌凌,绿叶田田。此池最初由中国山水诗鼻祖--东晋名士谢灵运所凿。池中白莲,古称“青莲华”,花色青白,格外清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东林白莲,中外闻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圆将莲种带到日本,并大力弘扬净土教义,青莲花随之开遍日本国。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东林莲种回赠东林寺,杨成武上将为修复的莲池题写了“莲池”二字。至此,“青莲华”又重新开在了东林祖庭。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可惜已经失传,现图为1935年所刻。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哲学家王守仁(号阳明)游东林寺,赋七言古诗并书,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间。

庐山确实有聪明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它出露在庐山西北麓的晋代古刹东林寺内。在该寺神运宝殿后边一丛修竹的掩映下,有一个l米见方的泉池,从岩石罅间涌出一股细泉,晶莹清澈。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碑下方刻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聪明泉之西有菩萨泉。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白居易贬滴江州以后,对佛教的信仰更为真切,经常轻骑简从,来到东林寺,甚至风雪之夜,都到东林住宿,在他《宿东林》诗中曾写道:“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暮岁》一诗中,完全表达了离尘隐居之心态。“名官忘已矣,林泉计如何?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的《虎溪三笑图》,作者不详。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儒、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傅抱石《虎溪三笑图》。藏南京博物院。
















































东晋名僧慧远(俗姓贾,山西楼烦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自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

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细读寺门的敬告大众,思想的纯洁,对信仰的敬畏,神圣庄严,无丝毫铜臭,令人想到许多的寺庙天价的门票以及前些天沸沸扬扬的少林寺和少林寺里50元一碗的米饭。

东林寺还专有衣裤可免费借给上图中的人士


寺内的古樟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已有1500余年树龄,但还不是东林寺最古老的树,树龄屈居第二。

古樟树下,古旧的砖石,不知何年?晋?南朝?隋唐?宋元?

东林寺正在扩建,虎溪桥碑立于一片工地中。

“东林九头樟”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寺内第三“高龄”的古树,因在树干高2.5米处分出九个枝叉而得名。

东林寺清代和现代重建,古迹有唐、宋石雕及柳公权、邕石碑,十八高贤石版像,经幢六朝时罗汉松、莲池等。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上图为六朝罗汉松。

东林寺第一古树:六朝松(东晋)

大雄宝殿区全长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两个区域展开。一是以佛舍利塔为中心。周边有连廊与过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众绕塔供养修行,瞻拜舍利,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大殿为重檐庑殿,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大雄宝殿殿后直对登山台阶,台阶起伏延伸。其间设置亭台,既可驻足歇息,又可凭栏望远,可获于庐山之外方识其真面目之悦。后山有文佛塔,六面七级,雄伟高耸。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亦供奉有佛像。文佛塔又名上方塔、舍利塔,为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禅师所立;从西域带来的数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古塔几经兴废,今塔为1998年重修.

东林灵竹山

做为鉴真大师曾驻足的东林寺是我国大陆非常正规的寺庙之一,佛门净地一点都没有铜臭的气味。莲池一方,白莲朵朵,清波凌凌,绿叶田田。此池最初由中国山水诗鼻祖--东晋名士谢灵运所凿。池中白莲,古称“青莲华”,花色青白,格外清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东林白莲,中外闻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圆将莲种带到日本,并大力弘扬净土教义,青莲花随之开遍日本国。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东林莲种回赠东林寺,杨成武上将为修复的莲池题写了“莲池”二字。至此,“青莲华”又重新开在了东林祖庭。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可惜已经失传,现图为1935年所刻。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哲学家王守仁(号阳明)游东林寺,赋七言古诗并书,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间。

庐山确实有聪明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它出露在庐山西北麓的晋代古刹东林寺内。在该寺神运宝殿后边一丛修竹的掩映下,有一个l米见方的泉池,从岩石罅间涌出一股细泉,晶莹清澈。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碑下方刻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聪明泉之西有菩萨泉。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白居易贬滴江州以后,对佛教的信仰更为真切,经常轻骑简从,来到东林寺,甚至风雪之夜,都到东林住宿,在他《宿东林》诗中曾写道:“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暮岁》一诗中,完全表达了离尘隐居之心态。“名官忘已矣,林泉计如何?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的《虎溪三笑图》,作者不详。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儒、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前一篇:庐山九十九盘古道及石刻(省保)
后一篇:庐山西林寺,西林寺塔(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