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在路上的顾
在路上的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07
  • 关注人气: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2015-09-04 22:30:34)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佛学

古迹

分类: 西北.陕甘宁青新古迹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十四公里的山沟中,与克孜尔尕哈烽隧毗邻,距离县城12公里,周围一片灰白的风蚀雅丹地貌,鲜有植被(周边仅有守护者种植的两棵榆树),远离人烟,至今未通水、电。为保护文物,石窟至今未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者需经新疆龟兹研究院批准,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但我和洪哥前后参观了一小时多,没有游客,没有路人。若梦游一般。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2001年06月25日,克孜尔尕哈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应其自身的绿洲农业,发达的冶铁业,以及位于丝绸之路北到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其繁荣的商业,从而使龟兹成为历史上西域重要的绿洲城郭国之一,也使龟兹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有印度传入西域,在此地昌盛数个世纪,因而在今库车、拜城新河等地遗留有大量的石窟寺及壁画。自14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应为宗教的原因遭到了破坏于废弃。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隔着门缝拍到的石窟内部。在龟兹石窟中,佛殿窟数量仅次于中心柱窟。洞窟平面一般为方形,或横长方形。窟中的塑像均已损毁,洞窟形制的差异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窟顶上。其式样有:券形(纵券和横券),穹隆形,斗四套斗形,盏形等。就敦煌石窟而言,佛殿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一直在使用的一类典型洞窟。因此其空间形态和建筑式样上,出现了许多变化。现多数壁画损毁严重。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龟兹地区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地区,石窟岩体为第三纪的砂砾岩,岩体主要有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砂岩约占70﹪,泥岩约占30﹪.砂岩中约有36.5﹪的碳酸盐组成和一些易容盐,属于钙质弱胶结性,胶结性差,遇水极易崩解。泥岩多为粉沙质泥岩,黏土矿物为锰脱石,伊利石和少量高岭石,属若膨胀非水性泥质岩石,易出现风化剥落现象。因此龟兹石窟岩体大面积坍塌与其岩体的岩体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耐崩解性能低,对水的作用反应敏感有直接关系。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石窟形制基本上有二种,一种名“支提窟”,内刻佛象供参拜,多在崖面开凿。另一种为“毗诃罗”窟,是佛教徒们的住所。这两种形式总称为“石窟寺”,石窟不过是其简称。有人也叫作千佛洞,那是因为窟中(多在支提窟)刻画许多佛像,故有此俗称。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唐代遗址。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远眺一公里外的克孜尔尕哈烽燧与石窟群遥遥相望,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离龟兹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较完整的洞窟39个,有壁画的洞窟13个。石窟建筑形式多样,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讲经堂、禅窟等;按窟顶形状分有、平顶、券顶、穹庐顶、套斗顶、覆斗顶等。现存较完整的39个窟可划分为5组,每组都具有礼拜、讲经、禅修和居住等各种功能。石窟壁画均是典型的龟兹风格,有佛本生故事40余种,因缘故事20余种,还有佛传故事画及龟兹文题记。全盛期的石窟壁画展示了“曲铁盘丝”画法,色彩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样。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飞天最为著名。图为石窟东组群。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石窟东组群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雨水冲刷影响龟兹石窟安全的一个问题,因为此地的石窟所依附的山体含盐量极高,这样的岩体遇水极易崩解,其次龟兹石窟所在的山体大多植被无几,地表涵养水能力差,一旦发生暴雨及会出现洪流冲刷,切割岩体,从而形成沟低狭窄,厢壁陡峭的冲沟,冲沟形成后它会随着暴雨的出现而不断的发育、扩大,在龟兹石窟的大小石窟中,这样的冲沟比比皆是。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讲堂窟仅见的几例,皆存于龟兹石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空间巨大。共有的特征是:在洞窟的三壁或四壁下部,凿出低台供人居坐;有的还在窟内一隅加凿灶坑;窟门开在洞窟的一侧或两侧;每一窟群一般仅有一个此类洞窟。如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均有此类大窟遗存。洞窟的使用功能,有可能是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石窟的壁画有些破损严重。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较重要的石窟都锁了门。并装有监控。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石窟全景。公元前3世纪,匈奴在蒙古草原崛起。公元前2世纪早期,在冒顿单于统治下,匈奴开始称霸草原,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匈奴击败敦煌以北草原地带的大月氏人,大月氏人被迫西迁至斯基泰人的故乡伊犁河流域,一部分大月氏人继续南下,于公元前后在中亚和印度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以佛教立国,随着帝国的扩张,佛教亦被大月氏人推广到东方各地。大月氏对佛教的传播有两大贡献。第一,他们借鉴希腊罗马艺术发明了佛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犍陀罗佛教美术”。第二,他们将以前口头传播的佛言写成文字,于是贵霜帝国的官方语言——犍陀罗语成了大月氏人编撰佛典的圣语,后来发展成为中亚早期佛教最重要的文学语言之一。在西域占有核心位置的龟兹王国在佛教东传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龟兹石窟群是中国境内保存的最完整的早期佛教艺术瑰宝。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
2021年重访,参观了十个窟(窟内禁止拍照):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三十窟乐舞图。图片:新疆龟兹研究院

第30号窟,主室壁画与龛内塑像破坏殆尽,这些多是伊斯兰势力最初进入龟兹灭佛时毁坏的。飞天壁画在内室,系供养佛涅槃时的情景,飞天共八身,分两排,翱翔于蔚蓝色的天际,尽管面容已毁,然而衣纹流畅,一如“曹衣出水”,或吹排箫,或奏箜篌,或弄横笛,或托盘散花,皆轻盈优美,灵动而飞扬。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三十窟后室顶部壁画中弹奏竖箜篌的伎乐天人

图片:新疆龟兹研究院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国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