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开儿童动画的审美之谜(ZT)

(2009-03-11 17:47:01)
标签:

动画创作

动画片

儿童心理

真善美

动漫产业

文化

娱乐

文化创意

分类: 转载动漫文字资料

    在上个月兰州家长“炮轰”央视少儿频道一事的报道中,参与讨论者被分成了两个阵营,或是支持家长,认为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不能“毒害”儿童,或是不以家长此举为然。很少有人从事件的另一主体——儿童进行分析。为什么儿童喜欢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动画片,喜欢模仿其中的情节或对白?是动画片本身的原因还是儿童成长的需要?如果对此能有一个清楚的科学认识,家长们也许不会再提心吊胆,不会再怪罪电视台;而对动画创作者来说,也会从中受到启发。本文就动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自有一番见解,值得一读。

    动画与儿童是什么关系?理论讨论很容易陷入肤浅的“儿童动画片”审美理念和观赏怪圈中去,产生两种截然对立的心态。
    一部分人言动画必说儿童,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评价动画时,从僵化的概念出发,把低幼的儿童欣赏作为创作方向,把动画等同于某种有力的说教工具。
    另一部分人恰恰相反,在讨论动画的时候,忌讳说儿童,认为提及“儿童”就会把动画的品位降低了,极力宣扬所谓的成人动画、动画的全民娱乐时代等浮夸概念。
    实际上,从儿童心理和儿童行为去分析动画的发生、传播和接受,会对动画创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从动画的角度分析儿童,不只是探索儿童,更是在解析所有人。
    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发现和认同人的“动物性”。儿童身上所具有或遗留的种种“动物性”本能和气息,在日常行为和精神现象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去动物园。而动画,从一开始就和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拟人化的动物作为主角而成功的动画电影非常多。可以说,儿童看动画片,其实就是在看一个有故事的动物园。
    动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合理护卫儿童的原始本能和“动物性”,成为一种心理排解的有效途径。作为动画创作者,必须要对这种儿童的原发心灵和快感形态有深入的体验和理解,否则很难创作出有生机的作品。
    可是,在片面的“儿童保护”和“童心”等概念的掩盖下,很多动画从文本开始就备受压抑,总是突出正面形象和主题意义,强调怎么导人向善、怎么积极进取。这种“儿童保护”观要求给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赞成温情教育,动画只能作为一种简单载体完成教化作用。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儿童在进行文本阅读和影视欣赏的时候,他们对里面的正面角色并没有太大兴趣。相反,对于片中的反面角色却津津乐道。反面角色的行为被积极模仿,符号化的台词很快成为儿童的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用成人的道德判断加以阻止,认为这是儿童的逆反心理。但是,研究者慢慢发现,儿童对恶魔、妖怪、精灵的兴趣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并非成人社会“真善美”式的教育模式可以简单概括。谈论“审丑”不是否定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不是简单地赞成“假恶丑”。解读这个“丑”,是要找到更多的心理原点,解开儿童审美之谜。
    许多儿童在游戏时喜爱和他身体形成巨大对比的玩具,比如男孩喜欢庞大而狰狞的恐龙。儿童不喜欢和自己同年龄或是同样状态下的艺术形象,这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童年时期对人的整体精神的投射。儿童力求寻找一种力量,对抗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自卑,从而积极地变化与成长。
    经典童话《格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其趣味就在于夸张的大与小、强与弱。孩子内在的潜意识因释放而狂喜。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小兵张嘎》和《鸡毛信》风行一时,其主人公的形象正是典型的儿童反儿童化——儿童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却一心要扮演心目中的英雄,去成人世界战斗。
    时下流行的卡通形象,很多都带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比如,流氓兔和麦兜都是社会多种意识在卡通人物上的叠加。儿童收集各种人物图片,其实带有鲜明的扮演性质,指向多种成人身份。
    成人社会很多时候非常不理解儿童对于“怪异、抽象、惨烈、艳丽”等视觉形象的钟爱,甚至用僵化的“爱心”教育来否定这种儿童的正常心理,认为这是“不正常”“导向不好的”。
    其实,对于儿童来说,超常的视觉造型正是他们心理需要的释放点。儿童在童年时期由于身体与成人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形成压抑心理(虽然这一点非常多的成人不理解,但这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解决这种压抑,一定要有一个渠道在,而动画正好能提供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释放之路。
    下面,以儿童阅读的经典故事为例来看看儿童反儿童化的问题。
    《安徒生童话》一共150篇,其中,完全写儿童的有28篇,完全写成人的有64篇(不包括那些大量的王子、公主故事)。如果对神话、民间故事、童话做一个系统考察,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战争、恩仇、悲欢离合的成人故事,充满了勇士、水手、大王等成人形象,充满了大山、海洋、宇宙等广阔的活动背景。
    中国孩子喜欢的武侠,也是对自己能力无限扩大后的一种遐想。儿童在进行游戏扮演的时候,一般不会去扮演和自己能力、水平、身份接近的角色,因为他们要积极“反抗”自己的身份,向自己的对立面靠拢。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是梦,定是表现那种英雄式的、历险式的,展示人的力量、本领、智力,幻想无边的力量、超常的本领和惊人的智力的梦。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我们给予儿童的教育主题是“关怀”“一件小事”“平凡的美”“班级琐事”等。
   一个好的动画,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还成人世界一个生命的原动力。

ZT:(来源:文化传播网--摘编自周鲒著《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标题为编者所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