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庙堂:华严庵古文化遗址·华严寺

标签:
华严寺华严庵古文化遗址古银杏树周星甸 |
分类: 览金陵 |
以“华严”为名的寺、庙、庵等,或许数不胜数。南京浦口星甸街道,有一处“华严庵古文化遗址”,并有一座“华严寺”。
华严寺(华严庵古文化遗址),位于南京浦口星甸街道的“星甸新材料产业园”内,东西南北四面都是工厂,唯有一片绿地在其中。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车辆,只有浦口的608路,经惠济寺,沿火炬西路、江星桥线向西南方向,大约行驶八公里左右,便可到达608路的“华严寺”车站。
江星桥线道路的东南侧,一条笔直的路,略微有些坡度。路口一对石狮子,分立在道路的两旁。行走大约百米左右,道路的一侧一排黄墙,只是尚未来到寺门前,便看到黄墙内的“土地庙”。
虽然,通常“土地庙”的都十分简单,但这座“土地庙”似乎也太简陋了。黄墙上一个“墙洞”,洞前两级石阶,洞内一块石板,石板高度距离地面不足一米,低矮的石板上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前面摆放着香盘和烛台。洞内还有一个“小屋子”,上有一副楹联,“天大地大心最大;你好我好大家好”,横批“福佑人间”。
经过“土地庙”,继续向前,便是寺前的广场以及寺庙山门。广场宽阔,近处是黄墙青瓦的寺庙,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高大的佛像和摆放在一旁来自“金粟古寺”的大香炉……
寺庙坐东朝西,仅有两进,山门即天王殿,其后为三圣殿,两侧为寮房。寺庙的西侧和北侧为空地,东侧和南侧以及西南侧和东北侧,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整个寺庙犹如被绿荫环抱,而树木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棵古银杏树。
寺庙南侧的墙壁上,张贴着“星甸街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其内容为,“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始建于北宋年间。位于万隆居委会大何村民组东北面的一个近0.07平方公里的土丘之上。此土丘为周朝时期古文化遗址。1984年,被列为江浦县古文化保护单位。寺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十丈,树身四五人也难以合围,树龄有1500多年,仍年年结白果。树南面树根处有一个因常年烧香而形成的洞,洞内长出一个酷似卧佛的树根,洞外亦有一树根,形似鼋头。洞的东侧有两条形似苍龙的树根。形成‘古洞卧佛、一鼋守门、二龙护法’的奇特景观,名气远扬,香客不断。另有一株树龄200多年的猫耳刺树,也十分罕见。原有瓦房3间。2019年在广大信众的发心下,广果法师募集200余万进行寺院改造。2023年南京鼓楼小柴画室,为华严寺天王殿,手绘油画四大天王像。”
寺庙南侧的空地上,竖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华严庵古文化遗址,2005年3月列入南京市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时代”为“周”。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华严寺的山门,亦为天王殿。门前三级石阶,一对抱鼓石,两旁分立一对石狮,殿前的匾额上有“华嚴寺”三个大字。
门前一侧,一株大树,树上挂着红色的小灯笼和布带,树前一尊佛像,案上摆放着香炉。树的后面有“华严寺祈福墙”,墙上挂着一些祈福许愿带。
佛像后面的一株树,便是那株“十分罕见”的“猫耳刺”。树上悬挂着“浦口区古树保护牌”,编号“浦0019”,树龄约200年,树名则为“枸骨”。
枸骨,冬青科冬青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又称猫儿刺、八角刺等。唐代陈藏器曰,“此木肌白,如狗之骨”,明代李时珍曰,“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树皮呈银灰色,深绿色的叶,淡黄色的花,深红色的果。据说嫩芽可以制作茶饮,果实可以泡制药酒。
树虽不高,但四季常青,加之红色灯笼点缀,黄色院墙衬托,庄严石刻坐佛,更显得与众不同。
天王殿(山门)内,供奉着弥勒菩萨和韦驮菩萨,韦驮菩萨手中的金刚杵,杵在地上,两侧的四大天王,不是塑像,而是画像,据说是2023年由鼓楼小柴画室手绘的油画。
经天王殿,进入寺庙,正中是“三圣殿”。殿前的空地上,摆放着香炉。三圣殿两侧的屋舍内,亦供奉有佛像。
三圣殿,门前匾额上有“三圣殿”三个大字,为圆霖法师(山僧)题写,两侧一对抱鼓石,一侧有一座经幢。
三圣殿内,正中为“三圣”坐像。华严寺,想必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居中的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居左的文殊菩萨和居右的普贤菩萨,但通常的“三圣殿”中,供奉的都是“西方三圣”,即居中的阿弥陀佛,居左的观世音菩萨和居右的大势至菩萨。
殿内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有“十八罗汉”的画像,以及铜钟和大鼓。
寺庙的两侧,各有一旁平房,分别为“五观堂”以及佛殿、客舍、寮房等。
五观堂,宽敞整洁,悬挂有“五观堂”的匾额,以及“五观若存寸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的对联。“食存五观”,或能做到;三心(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了却,千难万难。
三圣殿后,为一方院落。寺庙南侧,有边门通往古银杏树前。
寺庙南侧,绿意盎然。一片砂石地,远处是茂盛的树木,最前面的便是那株千年银杏。周围有造型特异的茶室,汉白玉佛像,木制的平台,古色古香的香炉……,一切都显得“自在无忧”,静谧悠闲。
古银杏树上,悬挂着“浦口区古树保护牌”,编号“浦0020”,树龄约1500年。此树高24米,树周4.90米,四五个人难以合围,年年结果实,是“华严庵古文化遗址”上尚存的树木。每到深秋初冬时节,一片金黄。
古银杏树南侧的树根处,有一个因常年烧香而形成的洞,有酷似卧佛的树根,洞外亦有一树根,形似鼋头。洞的东侧有两条形似苍龙的树根。形成了“古洞卧佛、一鼋守门、二龙护法”的奇特景观。
千年古树,其根部自然是盘根错节,只是这“古洞卧佛、一鼋守门、二龙护法”,并非一般人可以看得出来。
华严庵古文化遗址,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位于星甸街道大何组东北400米,面积约1.35万平方米,高约6米,文化层厚4米左右,1982年发现。出土遗物有夹砂红陶片、泥质磨光黑皮陶片、几何印纹陶片等,器形为鬲、甗、盆、罐、钵、豆等,属于周文化遗存。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确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2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该遗址的保护范围均提出了“遗址范围,不得深种植,取土,基建”的要求。从遗址的东部,可以明显看出台型遗址面貌。
华严寺,当地及周边的人们将其称作“星甸庙”。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始建于北宋年间,或称建于明代。2004年,重建之后更名为华严寺。
清代《江浦县志》卷二中记载,“华严庵,治西三十里,僧如意募建。”
2008年出版的《星甸镇志》中记载,“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始建于北宋年间。位于万隆居委会大何村民组东北面的一个近0.07平方公里的土丘之上。此土丘为周朝时期古文化遗址,1984年,被列为江浦县古文化保护单位。寺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十丈,树身四五个人也难以合围,树龄有1500多年,仍年年结白果。树南面树根处有一个因常年烧香而形成的洞,洞内长出一个酷似卧佛的树根,洞外亦有一树根,形似鼋头。洞的东侧有两条形似苍龙的树根。形成‘古洞卧佛、一鼋守门、二龙护法’的奇特景观,名气远扬,香客不断。另有一株树龄200多年的猫耳刺树,也十分罕见。原有瓦房3间,2004年,善男信女自筹资金20多万元,新建寺宇十多间。新建的主体建筑为三圣殿,供华严三圣塑像(普贤、阿弥陀佛、文殊),同时供地藏观世音菩萨。还有弥勒殿,供弥勒佛像。均为三开间的大殿。配套禅房、生活用房数间。狮子岭兜率寺主持圆霖法师为寺书写寺名华严寺,制成匾,悬于寺门之上。有监院1人,负责日常管理。每到初一、十五就有人前去烧香还愿,香火颇旺盛。”
据说,民国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华严庵的庙会,烧香拜佛者达千人以上;1949年以后,华严庵一直保存,但佛事活动较少;1986年,曾改建为星甸公社骨灰堂;2004年,由佛教信徒自筹经费,重建寺宇十多间,并更名为华严寺,供奉大小佛像20多尊。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四周围机器轰鸣,此处却梵音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