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程阁老巷

标签:
程阁老巷程国祥街巷甘雨轩妙觉庵 |
分类: 览金陵 |
寻常巷陌:程阁老巷
程阁老巷,位于南京新街口东南侧,东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因明代东阁大学士程国祥曾居此而得名。
自新街口广场向南,沿中山南路东侧,经淮海路、羊皮巷等街巷,行走大约750米左右,便可至程阁老巷的西端。
程阁老巷,东西走向,从西端中山南路,到东端的洪武路,全长只有250米左右。
如今的程阁老巷,似乎不能称之为“巷”,而是一条宽敞的马路。两边高楼林立,临街店铺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街边的人行道上停满了各色车辆,店铺前摆放着零星杂物,仔细看来,依旧是显得有些拥挤和杂乱。
程阁老巷的中段,密集的店铺中,还有一座寺庙“妙觉庵”。
妙觉庵的庵门,与两侧的店铺几乎连成一体,门前的路边也停放着许多车辆,路过这里稍不注意便会错过。一层檐上悬挂有“妙觉庵”的匾额,庵前立有两座石狮,一座经幢,并摆放着一些盆栽绿植。经幢上面镌刻有“南无宝盛如来”、“南无多宝如来”等文字。庵门前的铁栅门几乎整日紧闭,隔着门缝,依稀可见,殿堂内供奉有佛像。
妙觉庵,原先位于洪武路172号,1993年拆迁后,移至程阁老巷14号。庵舍为上下三层,面积约600平方米左右,殿堂内供“娑婆三圣”。根据《南京市白下区志》记载,妙觉庵“属家庭佛堂,为释普寂法师和其弟子释圣华法师的净修之地”。
程阁老巷,因明代东阁大学士程国祥曾居住在此而得名。
程国祥旧居,位于程阁老巷14号和16号。其中14号为本宅,该建筑坐北朝南,共有四进三院,最后一进为二层阁楼,主体建筑为递进式大厅,占地面积7367平方米,建筑面积47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厅堂三进,单檐歇山顶,大厅面阔三间17.20米,通进深五檩,前轩后廊9.60米,厅高8.10米,结构古朴,用料讲究。16号原为程家花园,据说当年占地面积将近一万平方米。程国祥旧居在民国年间还保留原有面貌,花园占地面积仍有6000余平方米。
1982年10月,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时,程国祥旧居前院墙基址和后楼基址等尚存,建筑等历经改建,已非原貌,但主要梁架结构仍然保留旧观。1991年,因道路拓宽全部被拆除,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前先生1937年的《冶城话旧》中曾有《程阁老巷》一文,谈及其“予数至其宅”的感受,其中云,“金陵之建筑,修门大约不外八字式、勒马式二种,进门到厅堂,间有旁厅一曰花厅者。三开间或五开间之正房,前有院落,旁有耳房,进数多少不等。有风火墙,亦有用短墙者。若有园,多在宅后进之后。此种格式,不独与大河以北异,即苏常府属之建筑,亦不其同、相传为前明遗制,故宅愈旧尺寸愈低,格式愈定。今程阁老巷,程阁老家祥之宅,自晚明至今,三百年中未尝翻造,可以为此式之典型。予数至其宅,见梁上之画,顶板之饰,虽历三百年,日渐尘积,颜色淡脱,然入清以后,无此装修也。宅甚坚固,予常询诸主人,每四五十年始一扫拾。不知治营造学者,亦尝研讨及之未?”
1987年《白下文史》曾经载文,谈及程阁老巷的程国祥旧居。其中云,“程国祥故居遗迹在今程阁老巷十四号,市民杂居,面目已改,无复旧观。进入大门后,有一小截砖砌甬道,据居民说系明代遗物。庭院深邃,院内三进房舍,砖木结构。砖墙中嵌砌巨大木柱,托以础石。屋顶可见青灰色望砖覆盖。凡此种种,依稀可见当年阁老府邸格局。”
三百年“未尝翻造”的宅院,如今已经不见了。
程阁老巷北侧,与金銮巷、李家巷等相交,南侧与西武学园相交。
李家巷,位于程阁老巷东段北侧,南北走向,据说原先称“一鹅李家巷”,巷名的由来也与程国祥有关。程阁老巷上没有任何关于街巷名称的说明,而李家巷的北端,却有着一块“一鹅李家巷,邻里和谐情”的标牌,其中云,“李家巷位于洪武南路程阁老巷以北,程阁老巷因明代阁老程国祥居此得名,据说,程国祥年幼时,家境贫寒,甚至‘父死,无以为葬’,他的一位姓李的邻居施地给他葬父,程国祥甚为感激,将家中唯一的老鹅送给了好心的李姓邻居。后来,人们就将邻居李家住的巷子,叫做‘一鹅李家巷’。”
陈诒绂撰《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左为程阁老巷,明崇祯时东阁大学士国祥与奸相温体仁忤,罢归居此。旁为一鹅李家巷。阁老家素贫,父死无以为葬,邻人李姓以地与之,阁老报以一鹅,故有此名。”
位于程阁老巷西段北侧,南北走向的“金銮巷”,1937年成巷。因洪武路贯穿南唐宫城旧址,而此巷所经之地曾经是南唐宫城金銮殿(清晖殿)旧址所在,即所谓金銮殿边,故以“金銮”二字取巷名。
位于程阁老巷中段南侧的西武学园,因地处武学园之西而得名。明代的“武学园”,位于洪武路与中山南路之间。陈诒绂撰《金陵园墅志》中记载,“武学园,明初请建,未行。立武学自建文始,今废为园。清嘉庆时,尚有留都师帅额。”
程阁老巷29号,甘南轩先生曾经居住于此,直至拆迁。甘南轩(1910年至1984年),原名甘浏,字南轩,一字览轩,南京人,京剧演员,曾担任过程阁老巷居民委员会主任。甘南轩为甘贡三(1889年至1969年)之子,早年求学于金陵大学,拜红豆馆主溥侗为师,学习昆曲和京戏。1935年组建了“南京新生京剧、音乐研究社”并任社长。1950年发起并联合华社、中联社及部分名票,组成了“友艺集”,成为南京最大的票社。
程阁老巷,曾经的一条不长的小细巷子,门牌号码自东向西,最大的也只是36号。那里曾经有过的明清建筑、民国小楼、大杂院子、茶水炉铺、洪武旅社、第三女中、台虎钳厂、工农兵钢锉厂……,甚至有那无遮挡的露天便池,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程阁老巷,街巷。位于新街口东南。东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明代南京城图》、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均载有此巷名。此处是程阁老的故居。程阁老,即程国祥,上元县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时曾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提升为东阁大学士。其人为官清正廉洁,后因对奸相温体仁忤,罢官归居于此。他一生‘布衣蔬食,不改儒素’,生活极为简朴,死后竟然‘家贫不能举火’。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尊敬,巷因以‘程阁老’三字得名。”
民国时期的地图上,都可以看见程阁老巷的标记。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程阁老巷,明阁老程国祥居此,故名。见《白下琐言》。”
清代《白下琐言》卷一中记载,“位登宰辅,前明惟程我旋相国一人。宅在卢妃巷西,今名程阁老巷。阁老子名上有诗集,父卒,感愤而亡。今宅分数姓,闻其裔尚有居之者。”
程国祥(1580年至1641年),字仲若,又字我旋,上元(今南京)人,早年授业于焦竑,万历31年(1603年)中举,翌年进士及第,后历任河南确山、光山知县以及稽功员外郎、大理右寺丞、南京通政使等职,崇祯9年(1936年)任南京户部尚书,崇祯11年(1638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人称其为“阁老”。
《明史》卷二五三中记载,“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光山二县,有清名。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己属,更历四司。发御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谪,国祥亦引疾归。其冬,魏忠贤既逐南星,御史张讷劾国祥为南星邪党,遂除名。崇祯二年,起稽勋员外郎。迁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御史龚守忠诋国祥通贿,国祥疏辩。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寻迁大理右寺丞。历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勋戚奄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十一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出御中极殿,召廷臣七十余人亲试之。……居数日,改国祥礼部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刘宇亮为首辅,傅冠、薛国观次之,又骤增国祥等五人。国观、嗣昌最用事,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已。明年四月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国祥始受业于焦竑,历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与其子上俱撰有诗集。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上营葬毕,感疾卒,无嗣。”
都说程国祥曾经家境贫寒,为官时救民水火。有说其曾居于卢妃巷附近的两间小平房内,有说其曾居于内桥附近珠宝廊对面的一所宅子里,但是程阁老巷14号近万平方米的宅院和花园,的确是其居住之所。
明代黄景昉撰《自叙宦梦录》卷二中有一段关于程国祥的描述,读之或许可略知一二。其中云,“上元程国祥,负清望,官大司农侍郎,吏多不以礼,众怨之,亦间涉诡激。尝元旦大朝会着绯袍,用蓝绣补盖其上,朝仪未有也。虽贫,何至不能具一补子。会武陵杨公嗣昌入阁,得连缀进。未几,坐闲住去。”
“署名巷额也增华,异代犹传阁老家。身置衰朝空拜相,惜无功烈与人夸(周宝偀《程阁老巷》)。”程阁老巷,名尚在,宅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