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典籍:金陵琐事·子昂题画

标签:
《金陵琐事》赵孟圆泽和李源圆泽三生公案梵隆 |
分类: 故纸堆 |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子昂题画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一之“子昂题画”中记载:
西虹太守书画,余从马少虹得以尽观之。独无住庵主画《圆泽三生公案》一卷,笔法高古,宋元题诗者二十余人,皆是梦话。赵子昂绝句云:“川上清风非有着,松间明月本无尘。不知二子缘何事,苦恋前身与后身。”识见超脱,过人甚远。
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卷十五中记载,“尝爱赵子昂有《题圆泽三生公案》诗,云:‘川上清风非有着,松间明月本无尘。不知二子缘何事,苦恋前身与后身。’此千古以来第一议论也,惜不为屠、黄二君诵之。”其中的“屠、黄二君”,乃屠隆(字长卿,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和黄之壁(字白仲,浙江上虞人)二人。
明代《涌幢小品》中记载,“无住庵主画《圆泽三生公案》一卷,笔法高古。宋元题诗者二十余人,皆是梦话。赵子昂绝句云,‘川上清风非有着,松间明月本无尘。不知二子缘何事,苦恋前身与后身。’识趣独为超迈。”
清代褚人获撰《坚瓠集》卷八中“三生公案图”记载,“《金陵琐事》:西虹太守有无住庵主,画圆泽三生公案卷,笔法高古,宋元名公,题诗甚多。赵子昂绝句云,‘川上清风非有着,松间明月本无尘。不知二子缘何事,苦恋前身与后身。’识见超脱,过人甚远。”
百余字中,提及人物有西虹太守、马少虹、无住庵主和赵子昂。
西虹太守,乃司马泰。
司马泰(1492年至1563年),明代藏书家。字鲁瞻,一字西虹,晚号龙广先生,江宁(今南京)人。嘉靖2年进士,官至济南知府。致仕后归家,筑有“怀洛园”。其藏书极富,颇多秘册。编书甚勤,著作甚丰。编次《文献汇编》一百卷,《续百川学海》三十卷,《古今汇说》六十卷,《广说郛》八十卷,《再续百川学海》八十卷,《三续百川学海》三十卷等,自著《南都英华》、《南都野记》、《杂识录》、《知次录》、《荫白堂稿》、《山居百咏》、《龙广山人小令》等。
相传,司马西虹的宅第在羊市桥畔。夏仁虎撰《秦淮志》卷三中记载,“羊市桥,与鸽子桥错综而列,一名大市桥,吴时贸易之区也。桥下所跨之水,则护龙河之北折处,故又谓之西虹桥。城东北诸沟之水,皆汇于是。司马西虹之宅在焉(司马奉,上元人,家藏书最富)。”
在张府园沿街住户的门前,张贴有“司马泰传”、“子昂题画”等说明牌。其中称,司马泰“其宅在今朝天宫街道张府园社区建邺路小区北门附近”。不过,“子昂题画”故事的主角,应该是“赵子昂”,而并非“司马泰”。
无住庵主,乃南宋无住庵主梵隆禅师。
梵隆,生卒年不详,字茂宗,号无住,浙江吴兴人。南宋时期画僧,禅逸画风的代表人物之一。善画白描人物及山水,皆师法李公麟。其绘画题材,以佛教罗汉居多,其次为历史人物,间或画马,擅长临摹古人绘画。梵隆存世的作品十分稀有,明清书画著录中记载其画迹。画作有《阳关图》、《三马图》、《掷果图》、《六高僧像》、《护法神像》、《山林罗汉云图》、《番王礼佛图》、《白描洛神图》等。画迹流传今日,仅见《渡海罗汉图》、《十六应真图》等。
元代《图绘宝鉴》中记载,“梵隆,字茂宗,号无住,吴兴人,善白描人物山水,师李公麟,高宗极喜其画,见辄题之。”
赵子昂,乃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至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人。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特别是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诗文清邃奇逸,书法著称于世,有《松雪斋文集》等。
至于“马少虹”为何许人也,尚不得而知,或许是与周晖(周吉甫)等人同时代的文人吧?
南宋无住庵主梵隆禅师的《圆泽三生公案》画,明代朱谋垔撰《画史会要》卷三中记载,“高宗极喜其画,每见辄加品题,尝画《圆泽三生公案》一卷,画法高古,宋元题者二十余人”,可以知道,梵隆禅师曾经画过《圆泽三生公案》画,并且受到了众多文人喜爱。
所谓“公案画”,是以禅宗特有的故事作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大正藏》卷四十八)。”
画,虽未曾见,但关于圆泽的故事,依旧流传于世间。
宋代苏轼《僧圆泽传》中云: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
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此出袁郊所作《甘泽谣》,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寺僧。旧文烦冗,颇为删改)
明代王世贞撰《弇州山人续稿》卷二十二“圆泽三生图”中记载,“圆泽师行径,颇类栽松道者,其事甚奇。宋人所作画更奇,虞文靖公以古隶书传,尤更奇。虽然此师能预审去处,已得无漏通,其作牧牛儿知来处,又能一见呼李洛守得宿命通,而三载恋恋不肯入锦裆妪宝窦,乃至不欲行斜谷道中,既遇时,又与李泣别,何也?岂道腊逾七十,反不如十三岁儿洒落耶?此一段未堪破,故为拈出之。”
“三生石”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后来见于明代张岱的《西湖寻梦·三生石》、清代古吴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和湖上笠翁的《西泠故事传奇·三生石再订奇缘》,其中以苏轼的《僧圆泽传》流传最广,明代冯梦龙撰《喻世明言》卷三十“明悟禅师赶五戒”,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杭州西湖的法镜寺后面,莲花峰的东麓,有一块“三生石”,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
望而泣,见而笑,扣角而歌……,讲述了僧人圆泽和才子李源之间的传奇友谊。“川上清风非有着,松间明月本无尘。不知二子缘何事,苦恋前身与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