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48景:三宿名崖

标签:
三宿崖金陵四十八景三宿名崖虞允文狮子山 |
分类: 览金陵 |
金陵48景:三宿名崖
三宿崖,也称为“三宿岩”,位于南京城北狮子山西麓,静海寺北侧的院落中。三宿崖紧临静海寺西门,东侧便是护城河。
前往三宿崖,可以从“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静海寺)正门进入,沿着西侧的长廊蜿蜒前行200米左右,直至后院;也可以陈列馆的围墙外,绕至西门处直接进入。
后院的一片空地上,矗立着“三宿崖”。
正对西门处有一块石碑,是“扩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碑记”,碑记中介绍1997年扩建陈列馆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到在扩建陈列馆的同时,“将附近的明代天妃宫碑移入馆中,并修复了原静海寺内的古迹‘三宿岩’”。
三宿崖前,两座石碑。一块为文物保护碑,另一块石碑上镌刻有关于三宿崖来历的说明文字。三宿崖,1982年8月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文物保护石碑的背面也刻有一段文字,内容为“因宋代虞允文三宿于此而名。虞允文是隆州人由进士第仕圣士部尚书。以万余宋兵大败四十万金兵,三宿于崖中,故名‘三宿崖’。现在石岩洞及宋时题迹尚存。”
另一侧石碑上的说明文字则为,“三宿岩,因南宋抗金英雄虞允文,在安徽采石以一万八千宋兵大胜四十万金兵后,还朝途中在此系舟三宿而得名。它生自天然,又酷似假山,非常奇特,清代就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两块石碑上的说明,内容相近但表述方式则不同,名称也各异,或许不是同一时间而立。都是在说此地旧事,一说“以万余宋兵大败四十万金兵”,另一说“以一万八千宋兵大胜四十万金兵”,“大败”和“大胜”都是赢;一说“宿于此”,另一说“在此系舟三宿”,都是说曾在此地……,足以见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
三宿崖(三宿岩),说明中称其“生自天然,又酷似假山”,其实三宿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真假山”。不过在《古静海寺全貌图》中,却分别标注有“真假山”和“三宿岩”两处位置,而在“真假山”的前面还有一个“仙人洞”。
现在的三宿崖,已经不如当年的险峻峭拔,但看上去的确有“山石嵌空玲珑,如鬼斧神工”的神韵,整个岩体通显“瘦皱漏透”,参差嶙峋,苍郁雄浑。
怪石嶙峋的三宿崖和郁郁葱葱的狮子山相比,只能算是一块小岩石,但似乎又与狮子山浑然一体。虽然相隔了一条护城河,但其实就是狮子山的余脉。三宿崖占地数十平方米,周不过百步,高度约有10米,岩石整体上非常像一座假山石,但却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或许是被人们称为“真假山”的缘故。
据说,三宿崖还有一个名称叫“狮子头”,后来因纪念虞允文才改为“三宿崖”。很多人形容三宿崖时,都说是“状如狮首”,而山崖中的山洞,好似狮子张开的血盆大口。
形状奇特的三宿崖,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是说三宿崖自身就是状如一只狮子,或许真的能找出高昂的“狮首”以及匍匐的“狮身”来。
三宿崖的岩体有一个山洞,称为“仙人洞”。洞外一汪潭水,洞中流水潺潺,不知这洞中是否还别有天地?
山洞口的上方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刻有一个红色的“佛”字,显得十分醒目。低头向洞中望去,山洞中还有一尊佛像端坐在石壁上。
沿着崖边的小道,绕到三宿崖的背面,只见这里到处藤蔓缠绕,岩体参差嶙峋。崖的四周随处可见“禁止攀爬”的木牌,或许是为了保护山崖不被损坏,三宿崖的四周,都有一些铁制的支撑架。
三宿崖的后侧也有一些小水潭,应该是和前侧的水潭相通。
因为有围墙的缘故,无法绕行三宿崖一周,只能从前后两侧在崖体的周围徘徊,崖体的周围种植了一些树木,还有铺设的石子小道。或许是因为三宿崖地处纪念馆的后院,这里显得十分安静。
三宿崖前有一汪潭水,衬托着嶙峋的岩石,只是昔日的滚滚江水已经远去,只留下一湾小小的水潭……
水潭前有一些建筑,都是陈列馆的馆室,临潭的馆室廊柱上,曾经有过一副楹联,“伟哉虞相,南宋一人,水石尚留三宿影;雄矣郑公,西洋七下,风林犹作万涛声”。
三宿崖,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民国徐寿卿编《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中第三十四景“崖记虞公”,清代徐上添编《金陵四十八景》中第三十四景“三宿名崖”,清代高岑编《金陵四十景图》中第十九景“三宿崖”;明代朱之蕃编《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第二十七景“宿岩灵石”,说的都是“三宿崖”。
明代朱之蕃编《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第二十七景“宿岩灵石”中记载,“宿岩灵石,在府治北二十里,静海寺内,寺基本江沙涨溢之处,旧为江涛所冲齧,石俱嵌空玲珑。宋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回舟系泊于石边,故名三宿岩。其题名尚存,今建灵石阁于上,为游览之所。江流虽徙隔于洲外,而嶙峋特立,自是奇观”。又云,“苍峦百尺立岩岩,曾枕洪涛驻远帆。何自沙痕堙浪迹,只今石隙起松杉。提将虎旅长鲸剪,留取芳名绝壁鑱。蹑级凭高频把酒,群峰江外日将衘。”
清代高岑编《金陵四十景图》第十九景“三宿岩”中记载,“三宿岩,在府治北二十里,静海寺内,基本江沙涨溢之处,且为江涛冲啮,俱嵌空玲珑。宋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回舟泊石边,故名三宿岩,其题名尚存。”
清代徐上添编《金陵四十八景》第三十四景“三宿名崖”中记载,“三宿名崖,在府治北二十里,静海寺内,基本江沙涨溢之地,为江涛冲激,山石嵌空玲珑,如鬼斧神工。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矶,回舟泊崖下三宿而去,故名,人至今称之。”
徐寿卿编《金陵四十八景全图》第三十四景“崖记虞公”中记载,“是崖也,在府治北二十里,静海寺内,昔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矶,回舟泊崖下三宿而去,故名。寺之基址本江沙涨溢之地,为江涛冲激,山石嵌空,玲珑奇诡,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关于“三宿崖”,清代光绪年间“长干里客”的《金陵四十八景》,民国时陈作仪的(1856年至1934年)的《金陵四十八景》中,亦有“三宿崖”,其中,陈作仪1923年所绘《金陵四十八景》中的“三宿岩”,画面清秀隽逸,引人入胜。
明代《金陵梵刹志》卷十八中,载有陈文烛(明大理卿沔阳)撰“三宿岩记略”一文,其中云,“南京下关,去城四、五里,有静海寺,余常过之。住持请余游山亭。南京名园假山者众矣,而此山突怒偃蹇,负土而出,奇怪万状,涣若犇云,错若置綦,怒者虎斗,企者鸟厉,如熊罴之士鼓勇而立,又如战马森列,渴而饮于溪也。昔人所谓抉其穴而鼻口相呀,搜其根而蹄股交峙者也。假令香山仙客、平泉庄主人、海岳庵居士见之,有不欣于所遇而赏鉴者哉。余每过之,风月之夕,有登临忘倦,徙倚忘去者矣。山僧请余一言,且曰:‘此山在宋时原系江岸,虞允文大破金人于采石,曾系舟三宿山岸,至今名三宿岩。而高皇帝起淮甸,命使大征西洋,奏凯而归,建静海寺,此其大概也。’遂题于壁而记之。万历辛卯冬日。”
明代《金陵梵刹志》卷十八中记载,“真假山,寺内方丈左有巨石,从地矗起,高四、五丈,周二十余丈,又俗名狮子头。三宿岩,宋时为江岸,虞允文破金人于采石,曾三宿此,故名,即真假山。”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中记载,“静海寺中有危石,磊砢特起,崖穴相贯,虞允文尝三宿其下,上有宋人题名石刻,世相传为三宿崖矣。”
清代金鏊《金陵待徵录》中记载,“三宿岩,虞允文胜迹也。而朱之玺诗云:‘如何白雁江上来,却把金汤付翁福。’福,建康都统,以城降伯颜者。采石之功曷胜浩叹。”
关于“三宿崖”上的“宋人题名石刻”,明代《金陵梵刹志》卷十八中记载,“宋题名石,即真假山。宋人题刻,泊舟于此。盖江浒也,又三宿岩题,厉元范以嘉定丁丑仲春月别赵君用,字类黄太史。”明代《金陵世纪》中记载,“方丈前有巨石,穿漏奇怪,下空洞。石上宋人题刻‘泊舟于此’,字画尚存,盖江浒也。三宿洞内题名‘万元范以嘉定丁丑仲春月别赵君用’,字画类黄太史书。”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中记载,“三宿岩历元范题名(行书,嘉定十年二月)。三宿崖赵柏林、张元瑞、宋可行题名(行书,丁丑重阳)。三宿崖坚濯浚题名(行书,重阳后三日)。”
《新京备乘》中记载,三宿岩“岩居卢龙山麓仪凤门外静海寺内,在昔危石临江,为波涛激荡,磊珂特起,崖穴相贯。宋虞允文出兵,尝三宿其下,因以得名。有历元范、赵伯、林坚濯等题名。清光绪末季,端匋斋建楼于其上,为文酒宴会之所,并有文以表之。”
据说“三宿崖”上还曾有“三宿岩”三字,当年郑孝胥到三宿崖时,“寻三宿岩题字不得”,留下了“惆怅精蓝三宿字,吟魂梦倚洞龙眠”的诗句。如今,什么都看不见了……
数百年前,长江河道较现在偏东,三宿崖是卢龙山延伸至江边的一块有陡峭之势的矶石,矗立在岸边,江涛激荡,随着长江河床不断迁移,成为了突兀于地面的一座山石。真假山的“假”,说的是它玲珑错落,有峦有洞,如同极具审美情趣的假山石;而真假山的“真”,则是指它生自天然。
在汉语中“崖”,一般是指悬崖峭壁,即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而“岩”则是指岩石或岩石突起而形成的山峰,至于“三宿崖”亦可称之为“三宿岩”不知是何缘故,或许是昔日之“崖”,今日已成为“岩”了。
三宿岩,磊珂突起,奇怪万状,崖石嵯峨,中虚外俏,嵌空玲珑,鬼斧神工。三宿崖,有奇特的外貌,也有传奇的故事。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之吟诗绘画。
【明代】文徵明《三宿岩》(在静海寺,名达磨岩)
积石谁名达磨岩,花间古洞锁苍烟。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
【明代】顾起元《三宿岩》
灵石何磅礴,参差古殿前。阁今标海月,岩昔枕江烟。
窈窕瑶房秘,晶莹石乳悬。飞疑分竹岭,醒或类平泉。
乍可扪萝上,徐堪籍草眠。藤摇青叆叇,松卷翠连蜷。
令月携琴至,清秋蹑履穿。洞如窥牗日,峰似缩壶天。
此石黄初德,披云谢客篇。徘徊三宿事,莫忆问桑田。
【清代】郑板桥《百字令·三宿崖》
巃嵸怪石,似狮蹲而怒,虎卧而起。又似深林藏古庙,四壁揶揄之鬼。凹者成盂,凸而为髻,缝裂香花媚。披麻斧劈,画家皴法都备。
勘叹畴昔金人,兵残阵折,三宿悬崖蔽。半壁江山非正朔,也有神灵怪异。穴肯藏狐,鼠能依社,造化知何意。至今洞口,栝藤老蔓阴翳。
【清代】吴敬梓《金陵景物图诗·三宿岩》
嵯峨灵石阁,传石三宿岩。其上为青鸳,玲珑怪石嵌。
昔日涌江涛,岩下落征帆。今日列僧庐,岩下长松杉。
【清代】周宝偀《三宿岩》(在静海寺内,宋虞允文三宿处)
虞公三宿此题名,战鼓旌旗昔日经。风月逼人耽野梦,波涛入耳枕江声。
峰头纍纍藤萝系,洞口阴阴云雾生。我劝老僧高起阁,借为屏障好相迎。
【清代】清恒《访宋虞允文三宿处》
天下势若常山蛇,赵家已失中原脊。北人大举向南侵,一旦雄兵临采石。
岂知江上有儒生,提师一战功便成。南人已胜北人北,三军只听波涛声。
西风猎猎吹玄纛,归傍卢龙山下宿。至今石上见题名,雨洗莓苔痕自绿。
三宿崖,宋代名将虞允文在此三宿的故事,使得这座山石具有了传奇色彩。
虞允文(1110年至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宋代绍兴24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32年(1162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5年(1169年)任枢密使,同年拜相,任右仆射。乾道8年(1172年)拜左丞相,进封华国公。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淳熙4年(1177年),追赠太傅,谥号忠肃。
虞允文绍兴30年(1160年)时出使金国,见运粮造船者诸多,返宋后请求加强战备。本年4月,宋朝闻金国将毁和约,令王权守建康、李显忠守池阳、刘錡守镇江,壁垒相望。10月,金兵渡淮南侵,两淮守将王权、刘錡节节败逃,金军直抵长江北岸。宋高宗赵构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临江督战。10月末,叶义问、虞允文等至镇江,金帝完颜亮已到达长江北岸的西采石、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南)多日。11月初,叶义问、虞允文至建康府。这时王权已经被罢免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职,接任者李显忠尚未到任,王权所部退至东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叶义问遣虞允文往东采石犒师,并往芜湖催促李显忠赴任。虞允文夜见刚到任的知府张焘商议御敌之计,表示“当以死守留钥”。
虞允文至东采石,见王权部下士气低落,而长江北岸金人遍野。虞允文整顿军队,于江岸山间布阵,令当涂民兵协助水军,大破金兵于采石江上,杀死金兵4000余人,俘获500余人。次日,虞允文派船队出击北岸杨林渡口,大败金水军并烧毁金军渡江船只。完颜亮渡江南侵计划破灭,移师扬州。采石之战力挽危局,是南宋唯一击败金兵渡江的战役。虞允文以一介儒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毅然挺身于时艰,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率一万八千宋兵大胜金兵四十万,挽回了败局,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采石之战”。
战后,虞允文率李显忠部将李棒所统一万六千人及战船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以防金兵南渡。虞允文途经建康时,泊舟下关江边,在卢龙山下岩洞系舟三日,此处因此得名“三宿崖”。
明代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的“宿岩灵石”图上,寺院围墙内矗立一座巨大的石矶,名为三宿岩。石矶体量硕大,石材受到风化作用而呈现多处孔洞,表面嶙峋漏透。石矶上有两座楼阁式塔,一座重檐,一座无檐。塔后的石矶上建有灵石阁,四周绕以栏杆。石矶下方靠近护城河有一座潮音阁……
岁月沧桑,如今的三宿崖,洞口依旧是“栝藤老蔓阴翳”,但却不知从哪个角度看过去,可以有过去画中的那般高大耸立,也无法想象出崖上可以有楼台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