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2025-08-07 10:14:32)
标签:

地名集对

北京

京师

京师地名对

巴哩克杏芬

分类: 故纸堆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北京的“地名对”,在各城市的地名集对中,颇具特色。而也将“集对”称之为“儷语”,以地名组成的“对偶的文辞”,似乎听起来更加有“诗意”。1922年(民国10年)71日《小时报》第四版,刊载署名“张威廉”的《京师地名儷语》一文;1922年(民国10年)79日《小时报》第三版,又刊载了“夏老六”的“步后尘亦拟数则”之作《北京地名对》。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小时报》,创刊于1913年,社科综合性刊物,以滑稽画、小说、笑谈、滑稽潭等形式反映民国初期的时事与政治。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1922年(民国10年)71日《小时报》第四版,刊载署名“张威廉”的《京师地名儷语》一文,其中云:

京师衢巷名称,多沿元明之旧。鄙俚村俗,可资笑谈。间有雅驯者,不过十之一二而已。旅京既久,喜拈习见地名为之对偶,彼此凑合,往往铢两悉称,有天衣无缝之妙。往时过琉璃厂至杨梅竹斜街,其间有地名一尺大街者,余苦加思索,欲觅对句,了不可得。一日,由虎坊桥至新世界见一街巷,目标曰九道门坎,阅之不禁狂喜,曰又得一妙对矣。因将所集地名较新颖者,汇录存之,将与熟于京师坊邑志者互考证焉,昔纪文达公喜作对语,曰:天下文字皆有天然对偶,但在会心人能得之耳,吾于兹益信已。

三言联:十刹海(刹塔也,又一刹那梵语言一极少之时),万寿山(故十刹海对万寿山实为至妙);黑窑厂,白纸坊;三眼井,八面槽;娘娘廟,妞妞房;挂角屯,穿心店;白塔寺,黄土坑(平声)

四言联:铁老鸜廟,石驸马街;樱桃斜街,枣树大院;一尺大街,九道门坎

五言联:李铁拐斜街,赵锥子胡同

六言联:南柳巷北柳巷,东华门西华门;甜水井苦水井,前泥窪后泥窪

八言联:东柳树井西柳树井,南芦草园北芦草园

长联:南半截北半截十八半截,九间房十间房廿四间房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1922年(民国10年)79日《小时报》,刊载了署名“夏老六”的《北京地名对》一文,其中云:

昨阅张君威廉所作《京师地名儷语》,甚为新颖有趣,爰步后尘,亦拟数则,工劣弗计,博阅者一粲而已。

二字对:南苑,北海;琼岛,瀛台;花市,草场;红桥,白塔;牛街,肉市

三字对:三里河,四眼井;四平台,八大处(在西山);三家店,八里庄(在京西);八面槽,九道湾;东直门,西斜街;北小街,东大市;虎坊桥,象来街;翠花街,珠宝市;捨饭寺,惜薪司;赶驴市,转马台;帅府园,兵部窪;回回营,达子馆

四字对:象鼻子坑,牛犄角湾(湾读去声);米市大街,酱房胡同;椿树头条,枣林大院

五字对:阎王庙前街,吕祖阁夹道

六字对:东河沿西河沿,南桥湾北桥湾

长联:吕祖庙东夹道西夹道,土地庙上斜街下斜街;东裤腿西裤腿皮裤大院,新帘子旧帘子莲子胡同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北京地名对,关注者甚多。如1924年(民国12年)924日,《玲珑》期刊第25号,连续刊载了署名“荫秋”的《北京地名对》,其中云:

芸窗伏案,心绪无聊,因戏作北京地名对,以资消遣。兹择其较为雅驯者宣之报端,用博阅者一粲。

鹿犄角,雁翅楼;马尾幅,龙须沟;鹑鸽市,凤凰山;护国寺,骑河楼;报国寺,望京村;捨饭寺,惜薪司;红罗厂,白衣庵;柳树井,芦草园;国子监,海王村;王公厂,达十营;京畿道,皇城根;庆云巷,灵境宫;甜水井,甘石桥;城隍庙,国会街;海北寺,府前街;万源夹道,一尺大街;山涧口,水月庵;东森里,北极庵;赶驴市,棲凤楼;日坛夹道,月台大门;五道庙,十间房;三眼井,九道湾;酒醋局,芝麻街;细瓦厂,大木仓

南下洼,北上门;什刹海,万柳堂;銮舆卫,神路街;双塔寺,半壁街;四眼井,八颗槐;西什库,北官园;承恩寺,达智桥;果子巷,核桃园;崇教寺,罗道庄;姑姑寺,妞妞房;中军库,外廊营;陕西巷,四川营;青风巷,翠花街;老虎洞,二龙坑;众议院夹道,广安门大街;粮食店,禄米仓;铺陈市,营造司;光明殿,雍和宫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地名对”形式的对联,是从清代开始兴盛起来的。北京的地名集对,当以“蒙古巴哩克杏芬女史辑”的《京师地名对》为个中翘楚。1947年(民国36年)112日《新生报》第三版,载有署名“斯文”的文章《京师地名对》,介绍这本书。其中云:

记春明地名典籍,传于今昔,有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缪荃孙《京师坊巷志》,及蒙古巴哩克杏芬女史之《京师地名对》。前二种为记实之作,后者考证趣味兼重。

京师地名对作者杏芬女史,为有清延子澄学士女,生于清光绪年间,二十四岁时卒。此书计上下二卷,刊于庚子春三月,将旧京地名大部收入,计分:天地,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伦,性情人事,身体,古迹,鬼神仙佛释道,禾稼蔬果草木,鸟兽鳞介昆虫,服饰用物,珍宝,饮食,数目,方位,干支,卦名,颜色,虚字,叠字等二十类。书中所收之地名,以趣味见重,信手拈来,可谓天衣无缝。此书现已罕覩,寒斋藏有一部,兹迻引数则,以见一斑。

例如地理宫室类:淤泥寺(即西单牌楼城隍庙南鹫峰寺,唐贞观间张功谨敬德监造),积水潭(德胜门内)。甜水井苦水井(甜水井东安门外迤南,苦水井皇城外东北),大石桥小石桥(大石桥崇文门内迤东,小石桥旧鼓楼大街)。

人伦类:秀女(胡同,地安门外皇城西城根),愚儿(胡同,即地安门外南锣鼓巷鱼儿胡同)。天将庙(西四牌楼南兵马胡同,即显灵宫旧名,内祀萨真人王灵官),海王村(正阳门外琉璃厂)。穷汉市(西珠市口,亦称补折市,折或作陈,又崇文门外南小市),贵人关(东四牌楼报房胡同,又地安门外西城根)。

禾稼蔬果草木类:谏果厂(阜成门内北沟沿,又作揀果),蟠桃宫(东便门内桥南,太平宫俗名,每三月初一至初三有廟市)。豆芽菜(胡同,东直门内南小街,又宣武门内西单牌楼),核桃瓤(胡同,西四牌楼砖塔胡同西南,瓤又作釀,见顺天府志)。南柳巷北柳巷(正阳门外琉璃厂西门外,韩慕庐曾送客巷口),东华门西华门(紫禁城东西二门)。

叠字类:姑姑寺(安定门内),妞妞房(东华门外北长街,又地安门内,又西安门内)。嘎嘎巷(地安门内施家胡同,又西华门外),饽饽房(西安门内旋波台路北,内务府营造司所属,故名)。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京师地名对》分二十类,共1073副,内容丰富,分类精细。且每个地名之下,注出其地点及考证,对于研究北京的地理和地名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巴哩克杏芬,镶白旗蒙古族人,1874年(清代同治13年)生于镇江,姓巴哩克,汉名杏芬。自小与兄长们一起随一位老秀才读书,后来长期为其父亲经管文书和应酬知会登记等工作,一直未嫁,以辑录北京地名对自遣,清代光绪23年因病不治,逝于北京家中,年仅24岁。其父母之后刊行了她的遗作《京师地名对》,以为纪念。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时期的《艺林月刊》期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多期连载了巴哩克杏芬女史的这本《京师地名对》。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北京的街巷胡同不仅密如蛛网,不计其数,而且街巷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十分有趣。诸如街、路、巷、条、道、门、胡同、院、大院、厂、坊、桥、井、市、口、营、池子、寺、庙、宫、司、库、潭、湾、河、河沿、栅栏、作、局、淀、境、站、庄、窑、楼、园、房等等。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地名,多以衙署、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市场、商品、器物、人名等命名。据说北京的很多街巷原本并没有正式的命名,而是人云亦云地叫出来的,久而久之便约定俗称了,因此街巷的名称便显得十分有趣了。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一尺大街,北京最短的胡同,位于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街巷只有25.23米长,《燕都丛考》中记载,“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现已并入杨梅竹斜街西段。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十刹海,即什刹海。《燕京岁时记》中云,“十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门外迤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他处虽有荷花,无人玩赏也。”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九道门坎,《燕都丛考》中记载,“骡马市大街迤东有桥,曰虎坊桥,明虎坊遗址也。今桥北小巷,犹是有名。……南小胡同曰九道门坎,北小胡同曰磨脐胡同。”

妞妞房,北京有四处以此命名的胡同,分别是今骑河楼南巷、东板桥西巷,西什库大街东侧爱民里三巷附近的博学胡同北段。清代时期每隔三年选一次秀女,初选合格的会被带到“妞妞房”,在那里进行宫规和礼仪的学习,妞妞房胡同由此而得名。如骑河楼南巷,光绪时称“妞妞房”,据说此地为清代宫女居住之所,故名。民国时期沿称,1965年更名。而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就是位于箭杆胡同和妞妞房(骑河楼南巷)相交的把角处,有两个街门,朝西的侧门便在妞妞房(骑河楼南巷)上。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前泥窪后泥窪,前泥窪原名泥窪,为永定河冲积扇淤泥而成,地势低洼,雨天道路泥泞,因此得名“泥窪”,后来住户逐渐增多,开始北延,形成了前后两个村落。南侧呈南北向长方形,称“前泥窪”,北侧呈不规则正方形,则称“后泥窪”。

八面槽,以清代乾隆年间此处设置了供官员饮马的八个水槽而得名。也有的说是有一个呈八面形的石质马槽,还有的说是一个居民生活用水的经营点,在井口上方修筑了一个有八个面的石质凹型井台。今为王府大街的从灯市口西街至东安门大街一段,1965年并入王府大街。

李铁拐斜街,即铁树斜街。明代时只称“斜街”,清代时期,因为有位经营铁锅棚铺的李姓匠人而得名“李铁锅斜街”,后来谐音成为“李铁拐斜街”,1965年更名为“铁树斜街”。街呈东西走向,全长550米左右。清光绪20年,梅兰芳便出生于李铁拐斜街45号(现铁树斜街101号)的梅家老宅。

核桃瓤(胡同),砖塔胡同中段北侧,巷长74米,宽4米,今更名为核桃巷。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有名儿胡同三千六,无名儿胡同赛牛毛”,这是形容北京的街巷胡同数量。大到山川,小到亭台,市井万象,无所不包。如此数量之多的地名,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地名对”怎么会不精彩呢?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民国故纸:《小时报》刊载“京师地名儷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